最早的春联(最早的春联是写在什么上面的)

花落相思尽 古文典籍 18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什么是由谁写的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

「贴春联」的起源 在我国,过年贴春联的习惯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作者是孟昶。过年贴春联,平淡无奇。但春联的历史其实并不如想像的那么久远。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公元九六四年春节,后蜀后主孟昶,于桃符上自拟“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悬挂于寝门之上。这是有记载最早的春联。

最早的春联始于五代后蜀孟昶,联语为()。

史料记载最早的春联?

五代之前是没有春联的,人们只是将一块长方形桃木板钉在门上,说是能驱除邪恶鬼怪。有的在板上刻些驱邪符号,或画上两个神像: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

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孟昶(919~965年),五代时后蜀国君。公元934~965年在位。孟知祥第三子。处名任赞,字保元。即位后,又得后晋秦、阶、成三州归附,并攻取凤州,悉有前蜀故地。

中国的对联,最早是春联,历来公认以五代后蜀主孟昶(公元919年—965年)写在桃木上的春联为最早。孟昶的春联是: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近几年湖北武汉市江夏区在考古中发现了两副对联,以为是初唐时期作品,突破了以上权威认定,将中国楹联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多年。

关于我国古代最早的对联是那个黄帝写的这个问题,有多种说法,最可信的且有考证的非四川成都永陵博物馆莫属。

最早的春联是写在什么上面的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帖”之称。最早的春联春联的雏形是古代的桃符。据史书记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于964年除夕,命翰学生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孟昶嫌其作得不好,就亲自在“桃符”上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我国第一副对联,据说是五代十国蜀国最后一位国王孟昶创造的。孟昶做国王,褒贬不一,最后还是被赵匡胤给灭国了。不过。

桃木板上,春联的雏形是古代的桃符。据史书记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于964年除夕,命翰学生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

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史书记载,最早的对联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我国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时间:约1046年前。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期后蜀孟昶(chǎng)在桃符上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这幅对联是公认最早的对联。对联的意思不难理解,但是背后的故事却耐人寻味。

最早的春联是写在什么地方的 ?

中国第一副对联:

我国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时间:约1046年前。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最早的春联是写在桃木板上。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扩展资料

春联习俗: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中国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

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一幅横联,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接近国音四声法,但有出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联

标签: 春联 桃符 纳余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