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知玉兔十分圆(关于中秋玉兔的古诗)

忽燃又忽灭 古诗鉴赏 22

关于中秋玉兔的古诗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苏轼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注释:准知道今晚的月亮十分团圆,江潮欲来秋风已带着九月的清寒。《中秋月》白居易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注释:月亮曾经照过多少悲痛到极点的人,这一点,遥远的月亮却是不知道的。

《中秋夜观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万人鼓噪慑(shè)吾侬(nónɡ),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作者:苏东坡 举世奇观——钱塘江涌潮 “钱塘江头八月潮,吞山挟(jiā)海势雄豪”,说的正是钱塘潮的壮观场面。

第一首开头两句:“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首句点明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这一年中秋,适逢晴朗,所以作者预知月亮会很圆,心情也倍加欣喜。次句写晴秋的夜晚,风里带有霜气,虽在仲秋,因地近钱塘江入海之口,已有九月的寒意。作者构想在月夜看潮,海滨一定是比较清冷的,而景象一定也更加奇妙。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定知玉兔十分圆写的是观潮这种民间活动。“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出自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一诗,写的是在中秋节来临的时候,在月下看潮的盛事,也是当时民间十分盛行的中秋民俗。定知玉兔十分圆描写的是什么活动?

中秋节的诗句有兔子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宋代·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译文:准知道今晚的月亮十分团圆,江潮欲来秋风已带着九月的清寒。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煴香柳如梦。

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篇一 其实中秋自春秋时,便已有记载。 《礼记》中便曾记载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煴香柳如梦。 ——唐代·温庭筠《春愁曲》翻译:凉掉发春眠重插,玉兔动荡香柳如梦。 2.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二)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你想问的可能是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内容如下: 其一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中秋月兔的诗句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宋代·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玉华寒,冰壶冻。云间玉兔,水面苍龙。——元代·徐再思《普天乐·垂虹夜月》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泼水节,。 傣族中秋的习俗有哪些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

关于玉兔诗句有: 1.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出自宋代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2.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中秋夜灯内燃烛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定知玉兔非常圆,化作霜风九月寒。——宋代·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译文:准晓得今晚的月亮非常团聚,江潮欲来秋风已带着九月的清寒。赏析:第一首开头两句“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首句点明中秋。这一年中秋,适逢睛朗,所以作者预知月亮会很圆,心情也倍加欣喜。

关于兔字的七言绝句有: 1.《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苏轼 〔宋代〕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译文 | 注释 | 赏析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宋代] 苏轼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中秋玉兔诗词如下: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赏析:首句定知玉兔十分圆,恰如其分地点明了诗人的主题,明确地指出了中秋的月亮。玉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中秋的象征,这里使用“玉兔十分圆”来形象地描绘中秋之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中秋佳节的喜悦之情。

定知玉兔十分圆,描述中秋节的月夜看潮活动。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一》,原文: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译文:准知道今晚的月亮十分团圆,江潮欲来秋风已带着九月的清寒。寄语九重天门请不要上锁,我要留住月色把夜潮观看。

北宋·苏轼 《月兔茶》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2.北宋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八月十五玉兔的诗 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煴香柳如梦。——唐代·温庭筠《春愁曲》翻译:凉掉发春眠重插,玉兔动荡香柳如梦。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宋代·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翻译: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

满江红·中秋夜潮赏析

像这首词,就抒发了他胸中不常被人看见的豪气激情,在风格上也显得沉郁顿挫、激昂慷慨,语句铿锵,意境深沉,运笔稳健,充满了激荡今古的豪气。这就可以大大帮助读者加深对其人、其词的全面了解。中秋海潮,是大自然的壮观景象。

隐水洞系列故事 隐水洞系列故事 玉兔送桃 却说六仙女违反仙律,下凡与放牛郎成婚生子后,被玉帝知道后大发雷霆,派天兵天将捉拿上天,打入了冷宫。

在永新龙门的秋山之巅,有一处鬼斧神工的景观“玉兔望月”。这块形似玉兔的巨石突兀地屹立于悬崖之上,头微抬,似乎在痴痴眺望天际明月。

中秋夜灯内燃烛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观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2西岸清光玉兔辉 唐 吕岩 《谷神歌》 2玉兔银河终不夜 唐 嵩岳诸仙 《嫁女诗》 2玉兔银蟾争守护 唐 毛文锡 《月宫春·水晶宫里桂花开》 2玉兔宫前金榜出 唐 欧阳炯 《春光好·天初暖》 3.中秋节的诗句有兔子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定知玉兔十分圆 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 夜潮留向月中看.一种怡然自乐的神情 一番别有意境的味道 都说月是故乡明 也说人是故乡亲 为何今天 我很伤感 为何现在 我很怀念家乡 故乡的老井现在还流水吗 我那可爱的小妹妹会走路了吗 不知道 我不知道 十五的月亮 挂在墙头挂在树梢 你也思念。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原文_翻译及赏析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宋代·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宋代 : 苏轼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写水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准知道今晚的月亮十分团圆,江潮欲来秋风已带着九月的清寒。 寄语九重天门请不要上锁,我要留住月色把夜潮观看。

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叫,壮大的声威使吴人震恐惊吓,就好像当年王濬率领着水兵顺流东下。 要知道潮头有多么高,连越山都完全被吞没在浪花。

我身世悠悠如同江水起起落落,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白头浪人。 造物者也知道人是很容易老去的,所以让那江水向西流。

吴地男儿生长在江边十分喜爱江海波涛,贪得官中利物冒险踏波而不知警戒。 海神若知道当代君王的意旨,应该让海边盐卤之地变成肥沃的桑田。

江神河伯泛起微波不过是两只小蠓虫而已,海神挟带潮水汹涌东来气势真如吞吐虹霓。 哪儿能找到吴王夫差的兵士个个身穿水犀甲衣?三千支强劲的弓箭,定把高高的潮头射低。

创作背景 这五首钱塘看潮七绝,是苏轼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每当农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潮势汹涌澎湃,比平时大潮更加奇特,潮头如万马奔腾,山飞云走,撼人心目。历代诗人,多有题咏。苏轼这组七绝,是其中的名作。 赏析 第一首开头两句:“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首句点明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这一年中秋,适逢晴朗,所以作者预知月亮会很圆,心情也倍加欣喜。次句写晴秋的夜晚,风里带有霜气,虽在仲秋,因地近钱塘江入海之口,已有九月的寒意。作者构想在月夜看潮,海滨一定是比较清冷的,而景象一定也更加奇妙。三四两句:“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作者此时住在郡斋,所以招呼管门的小吏说:“这重门休得上锁,我将要在月夜看潮呢!”白居易有忆杭州词:“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著潮头。”(《忆江南》)苏轼和白居易不同,他要亲临海塘看取潮势,并在中秋月夜看潮,这兴致比白居易的“郡亭枕上看潮头”显得更高了。这一首只是作出看潮的打算,是一组诗的开头。

第二首前两句:“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潮来的威势。先写所闻,次写所见。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弄潮和观潮的“吴侬”,无不为之震慑。这第一句中,暗用了春秋时代吴越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越国军队在深夜中进攻吴军的中军,就在战鼓声中,万军呼喊前进,使吴军主力于震惊之余,一败涂地。作者借用这一战役越军迅猛攻坚的声威,来比喻奔啸的潮头,非常形象。在第二句中,作者又用另一个威势壮猛的比喻,说是怒潮之来,有如当年王阿童统率长江上游的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阿童是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曾描述他当日的军威:“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个借喻,都从海潮的气势着笔,是实景虚写,藉以开拓人们的想像力。第三四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是实景实写。前两句写潮势之大,这两句写潮头之高。“欲识”句故作设问,以引出“越山”句的回答。这潮头很高,越山竟好似浮在浪花中间了。越山近指吴山和凤凰山,远指龛山和赭山,龛山、赭山在萧山境内对峙,形成海门。在诗人看来,海门在苍茫浩瀚的潮水中,潮头似卷越山而去,白浪滔天,怒潮如箭,诗的境界,也如同图画一样展现在人的眼前了。

第三首,抒写看潮后兴起的感慨。作者乘兴观潮,原本是为纵览海潮的壮观而来,此刻却顿起身世之感。他感叹自己由京城调任在外,身世悠悠,浑无定所,和江边的潮水一样,潮去潮来起落不定。所以起句说“江边身世两悠悠”,以示悠然长往,不知何时能有归宿。而年华易逝,白发易生,他只怕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不时掀起白头雪浪,自己也要成为“白头浪里白头人”了。第二句,“久与沧波共白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感想。后两句:“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作者看到海潮上溯,竟能逼使江水随潮西流。江水本不能西流,但因不能与潮势相敌,于是出现西流的情景。作者构想,这可能是造物者体会到人有易老的心情,遂教江水也有西流之日,以示人生未必无再少之时,将来返回朝廷仍然有望。从历史背景来看,作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对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政持有不同的意见。

第四首,是作者以地方官的身份,因看潮而抒发的议论。这首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怜借弄潮人的重利轻生,一是讽喻当时朝廷兴建水利多不切实际,害多利少,难有成效。前两句说:“吴儿生长狎涛渊,重利轻生不自怜。”因为弄潮的人,贪得官中利物,他们冒险踏波,常有被溺死的危险。但吴越儿郎,多习于水,狎玩浪潮,不知警戒。虽然当时也曾有旨禁止弄潮,但终不能遏止。作者时为杭州通判,对吴越人的重利轻生,产生怜悯的心情。后两句诗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作者揭露了当时官府里的一种矛盾,即一方面是明令禁止弄潮,一方面主上又好兴水利,好大喜功,不衡量利害得失。导致弄潮者又被吸引到这种水利工程中来,所以朝旨禁断,绝无成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东海的海神,倘若知道当代君王的意旨,应该让海边盐卤之地,一齐变成肥腴的桑田,那么弄潮人就可以不必再行弄潮,而兴办海滨水利之事,也就可以大显成效了。”诗句中带有讽刺的意昧,因为斥卤变为桑田,一般说来,只是神话,是属于不可能成功的事。既然断难有成,而又兴办不止,则弄潮人的灾难,也就难以摆脱。在这组诗中,只有这两句含有讥讽。但后来的“乌台诗案”,却把全诗都系于其内,指控他为谤讪朝廷,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更联系苏轼居官时的其他诗作,大肆诬陷,想把作者置于死地,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诗狱,并累及作者的许多友人。通过此诗,可以了解宋代党祸冤酷的一个侧面。

在第五首中,作者再次抒发观潮所得的感想,这首是组诗的最后一章,诗人纯从想像落笔。前两句:“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似霓。”是由观潮想到《庄子·秋水》所写河伯“望洋兴叹”这个故事。“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不见涯涘。”河伯自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等到他东行至海,著到汪洋浩瀚的大海涛澜,这才向海神表示自己的渺小。江神倘若东临大海,也会有同样的感受。长江大河也都有潮头。诗人表示如以江河的潮水,和这样雄伟的海潮威势相比,那么江神河伯就像小小醯鸡(即蛾蚋),是微不足道的。海若从东方驾潮而来,潮水喷吐,就像虹霓一样,映着中秋的月色,这怒潮就更为壮观。诗人这种来自看潮以后的观感,虽然是以神奇想像的笔思写出来的,但也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后两句:“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诗人感到如此威势巨大的潮水,要把它压低下来,使之为人民造福,是非常不易的。诗中说,倘若能得到当年夫差穿着水犀之甲的猛士,用上钱武肃王(钱镠)射潮的三千强弩,把它射服就范,兴许是个好事。

“安得”两字,表明诗人的愿望,也是诗人的想像。这两句把两个历史故事,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水犀手”的故事,出自《国语·越语》:“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因而战胜了越国,成为一时的霸主。射潮的故事,出自孙光宪《北梦琐言》的记载:吴越王钱镠,在建筑捍海塘的时候,为汹涌的怒潮所阻,版筑无成。后来钱王下令,造了三千劲箭,在叠雪楼命水犀军驾五百强弩,猛射潮头,迫使潮水趋向西陵而去,终于建成了海塘。这故事虽近神话,但说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诗人把夫差水犀军和钱王射潮两件事融为一体,虽然引用上稍有出入,但构想是颇为神奇的。诗人为官杭州,也曾在西湖中建成苏堤,拦阻湖西群山涧壑注入西湖之水,或使停蓄、或使宣泄,使之造福杭州民众。这说明诗人也重视兴修水利,只不过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好大喜功、害多利少罢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溯;暮到 一作:暮至)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山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南北朝·郦道元《三峡》 三峡

南北朝 :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溯;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溯;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山献)

国中文言文 , 写水 , 长江 , 写景热爱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唐代·白居易《南湖早春》 南湖早春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春天 , 写水 , 写景抒情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唐代·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写水哲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