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原文及赏析)

你留下的回忆渐行渐远 古文典籍 11

《鹧鸪天》宋词赏析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这首记梦词,作于宁宗庆元三年元宵节,题目是《元夕有所梦》。本词以倒叙开始,先叙梦醒之后的无限怅触。肥水源出合肥,点明两人相爱地点。

何当共剪西窗烛 [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 翦烛西窗夜未阑 [宋] 辛弃疾 《鹧鸪天·翦烛西窗夜未阑》 犹挂西窗望月痕 [宋] 无名氏 《鹧鸪天·九陌游人起。

鹧鸪天·元夕不出 作者:(宋)姜夔 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原文解释】想到昨晚在京都街道上提前游赏的时候,柳树稀稀落落,梅花零零星星,这些春的消息却无法让你知道。

浪折红颜伤 天涯路,一别经年久 离恨天,晓梦迷... 形容女性风流的诗句: 倾城叹,弱水三千万 红尘乱,烽火狼烟年 掌春秋,镜里云雾梦 水自闲,随波逐流行 风破月。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代]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沉 通:沈)宋词精选,婉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动情。

你是不是在找 姜夔 (夔,音同“魁”,读作[ kuí ] )?姜夔作有一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人间好梦什么诗词?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释义: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渔洋 2.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许浑《谢亭送别》 3.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赏析 姜夔多次举进士而不第,布衣终身,过著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坎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出自唐代: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姜夔)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拼音版、注音及读音:文学家:姜夔zhè gū tiān zhēng yuè shí yī rì guān dēng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xiàng mò fēng guāng zòng shǎng shí。lóng shā wèi chū mǎ xiān sī。bái tóu jū shì wú ā diàn,zhǐ yǒu chéng jiān xiǎo nǚ suí。

第一首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出自宋朝诗人姜夔的作品《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全文如下: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大意:街道上的风光,在纵情赏灯的时候,豪贵家的纱灯笼还未出门,门外的马儿已在嘶吼。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孟浩然《同张将蓟门观灯》 释义:在蓟门看灯笼连在一起的火树,感觉它们好像是烛龙在燃烧。 7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原文及赏析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原文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作品赏析 姜夔二十多岁的时候游览合肥,在赤栏桥附近认识一对姐妹,姐姐擅弹琵琶,妹妹擅弹古筝。

鹧鸪天,据传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又称《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醉梅花》,《思佳客》双调,上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八字,下片五句,押三平韵,二十七字,共五十五字。

年深岁久,年年重复的相思和伤痛已经逐渐使感觉的神经末梢变得有些迟钝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积累沉淀得太多太重,裹上了一层不易触动的外膜,在这种情况下。

【年代】:宋 【作者】:姜夔——《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译文: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

《鹧鸪天·姜夔》原文与赏析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赏析】

  这首词记元宵之夜的梦中情事。时光往往能把一切冲淡。当初痛不欲生,以为今生休矣之事,待到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也许只有淡淡的伤感了。姜夔在此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感却不同。这首词是宁宗庆元三年(1197)姜夔在杭州所写“合肥情词”之一。二十多年前,词人曾逗留淮南合肥,于勾栏坊曲间结识善弹筝琶的'姐妹,此后虽天各一方,词人旧情难以自抑,岁岁红莲夜,依旧是两处沉吟,这是一份何等浓烈的情感!本词首句以流水起兴,肥水滚滚东流,永远没有终止的时期。当时真不该一见你就埋下相思的情思。词人被流光抛掷,当初轻狂多情的少年如今已是鬓发如丝的中年人,不知心上人的下落,更不能相见,悲伤沉入心底,不堪重负。“别久不成悲”,不是不悲,而是悲痛已沁入心骨。结语“两处沉吟各自知”,出之以淡语,是怕触动更多的心思,还是以淡雅写深挚?白石自有匠心。

姜夔

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是一首恋情词,作者通过元夕一梦,诉述他的思恋之情。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时作者四十多岁。他在二十多岁时,曾在淮南的合肥逗留过,在那里认识了一对善弹筝琶的姊妹,同她们有很深的感情。在《解连环》词中“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句,在《琵琶仙》词中“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句,在《踏莎行》词中“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句,其中大乔、小乔,桃根、桃叶,燕燕、莺莺,都指这两姐妹。作者擅长音乐,与她们相处甚欢,但由于生计问题,转徙江湖,终于与她们分手了。可是二十年来,对她们怎么也忘怀不了,她们的倩影经常在他梦中出现。

元夕,即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在这热闹的灯节,往事又涌上心头,故人又入梦中。

“肥水”二句是说当初在合肥相爱,种下了相思之树。但正如东流的肥水无尽,重见也是无期。以水无尽期比恨深长,沉痛之至。缠绵之情,相思不已,相会无期,只好求之于梦寐了。可是梦境依稀,还比不上画像真切。而迷离的梦又被山鸟啼醒。即使梦也不得久留啊!

“春未绿”三句,说春天还未把树梢染绿,我的鬓发却因愁苦而变白了。离别久了,悲伤也就变得淡薄了,内心逐渐麻木,不感十分悲哀了。这是久别恨深,饱经创痛变得愚钝冥顽的真实况味! “红莲”指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 “剪红莲满城开遍”,就是写元宵节的花灯。谁使我们在每年的元宵灯节,在花灯满城,热闹非常的时候,都触景生情,默默沉思,在各自的心头重温当年相恋的情景呢?原来感情埋在心灵的深处,只要一息尚存,总是无法忘却,必会心心相印的!

姜夔所作恋情词近二十首,大多是为他在合肥相爱的人所写的篇章。他摒弃了晚唐以来的温、韦一派的词风,把绮丽卑靡的色泽格调,改用清健的笔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作者以峭劲之笔,写缱绻之情,确是“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有不尽之余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