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其一》作者?古诗?
其一 作者: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其一】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塞下曲》的作者是李益,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83卷。李益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塞下曲》唐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塞下曲 作者:唐·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塞下曲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其四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其五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全诗是: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需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定天山。
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翻译塞下曲四首其一翻译: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戎装,打扮自己,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放牧的马儿叫着。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益的组诗作品。
寒下曲的古诗及意思
《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比较著名的有王昌龄、高适、李白、卢纶 、李益、许浑等人的诗歌。这里说明下唐代诗人李白的 《塞下曲》。《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塞下曲作者: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塞下曲作者: 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视觉、听觉结合”也可)。后两句描写了西北高原生气勃勃的景色: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驰骋,(3分)戍边将士们的歌声里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也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要根据注释读懂前两句的意思。
干净、彻底地消灭敌人的决心和勇气。诗的最后一句说,在消灭敌人之后,还须留下一支克敌制胜的军队,继续保卫边防。这里又是一个唐初薛仁贵“将军三箭定天山”的典故,以此表达边防不能疏忽的思想。整首诗的特点是句句用典,四句皆对,而且一气浑成,传达出一种戍边的决心和英勇杀敌的气概,十分豪壮。
《塞下曲六首》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六首》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塞下曲唐诗原文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李益诗鉴赏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塞下曲·其一拼音版、注音及读音:文学家:李益sāi xià qū qí yī塞下曲·其一fān zhōu bù luò néng jié shù,zhāo mù chí liè huáng hé qū。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yàn gē wèi duàn sāi hóng fēi,mù mǎ qún sī biān cǎo lǜ。
唐代: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塞下曲其一描绘的是在一片空桑林中,夕阳西下,落叶飘零的景象。这个空桑林位于萧关,一个古老的宁夏关塞,象征着边塞的荒凉与寂寥。故事的主角是那些来自幽并地区,即现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的好交游、豪放不羁的游侠儿。
李益 【塞下曲】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 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李益 【暮过回乐烽】 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 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 武元衡 【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 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塞下曲源出汉乐府《出塞》、《入塞》,但因汉代边塞诗并未得到发展,《出塞》、《入塞》的曲目在此时诞生,但却没有歌辞流传下来。
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翻译
塞下曲四首其一翻译: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戎装,打扮自己,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放牧的马儿叫着。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益的组诗作品。该诗通过描写西北高原生机勃勃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地的热爱和自豪的情怀。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塞下曲四首》其一注释 1、蕃州:泛指西北地区。
2、结束:装束,打扮。
3、燕歌:泛指悲壮的燕地歌曲。
《塞下曲四首》其一赏析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过着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
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
“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牧马群嘶”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绿”字下得绝佳。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
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
“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塞下曲四首》其一创作背景 《塞下曲四首》创作于唐朝中期至末期,诗人曾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此诗正是写于这个时期。
《塞下曲四首》其一作者介绍 李益,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唐代诗人。出身甘肃李氏姑臧房,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
初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后官至幽州营田副使、检校吏部员外郎,迁检校考功郎中,加御史中丞,为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
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其作品有: 江南曲、从军北征等。
参考文献:
萧涤非 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