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什么意思?
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意思是指:一位将领成功成名,往往建立在无数士兵的牺牲之上,即便取得胜利,也是用无数士兵的生命换来的。这句话具有极高的象征性和深刻的历史含义。以下是对这一表达的 战争与成功的代价 这句话通过鲜明的对比和沉重的表述,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貌。
“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一句成语,意思是说一个将领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人的牺牲和痛苦之上的。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曹松的《已亥岁感事》中,表达了对战争和权力的深刻反思。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的含义已经超越了战争和权力的范畴,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一种成功背后的代价和牺牲。
“一将功成万骨枯”比喻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人,“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己亥岁二首》是唐代诗人曹松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干支为题,以示纪实,明确表明了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全诗概况地写出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来封建战争的实质,写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一句中国古代的谚语,意思是形容一位将领的功成名就是建立在无数士兵的尸骨之上的。这句谚语的含义是警示人们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代价。这句谚语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曹松的《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中,是描述唐末农民战争的诗句。
“一将功成万骨枯”背后的意思“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会形成一种触目惊心的视觉效果,堪称惊人之举。前面三句只是用了三分力道,而后面的这句话就比较刻意,更能体现出字字千钧,掷地有声,具有出色的典型性。
这句话按文翻译是说“炼成一金要千人流出辛酸泪,成就一将要万人成枯骨”。
什么叫 沧海横流 啊??怎么理解 一将功成万骨枯 ? 什么叫 二律背文
解析:沧海横流是指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一将功成万骨枯全句为凭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意思是千万别要问人如何封侯拜相的事情,凡是一将立功成名,必然会有很多人的牺牲,简单的说就是将军的功劳是建立在广大士兵的尸骨上面的。二律背文?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出处:唐·曹松《己亥岁二首》其一:“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这句话按文翻译是说“炼成一金要千人流出辛酸泪,成就一将要万人成枯骨”。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腰间宝剑犹血腥。这句话是说,腰间的宝剑上的血腥气味还没有擦掉或者散去。比喻杀人太多或刚杀完人。这句话来自于朱元璋,相传,还有个故事。
一将功成万骨骷什么意思?
简单说,一个将军的功成名就是站在无数他的士兵的尸骨上的。 成就一个伟大的将领,需要无数战士的流血牺牲。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是唐代曹松《己亥岁》中的诗句。
“一将功成万骨枯”呢 就像其他那几位朋友回答的那样,是一个将领成功是靠千万人的牺牲来完成的。换句来说。也就是指你们的学业,想要有所成就,想要成绩好,是需要千万次的努力来实现的!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将领比喻成成就,把努力奋斗的时间比喻成千万人,所以!
一将功成万骨枯,含意是形容一个成功的人,他的成功是靠成千上万鲜血(生命)所辅助,他方能成功。可用于形容一些历史上面有功名的将领;本身并不带有贬义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拿破伦这人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除此之外,也可以引伸到一场战争:例如,三大战役等。
一将功成万骨枯,语出唐代曹松的诗《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士卒的生命换来的。曹松的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后的战争战乱殃及江汉流域,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现实。诗中揭露了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的意思
己亥岁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就是锻炼的机会,首先可以重复问题,然后说你想到的,不知道怎么说,是表示语言组织能力有待加强,先表明你的想法,老师会给你补充。
“一将功成万骨枯”出自唐代曹松的《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原文】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曹松〔唐代〕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译文】
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被战云笼罩,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都不能实现。请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你们可知,一位将领功成名就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传说一旦开战连众神灵都发愁,两岸军队连年混战一直不停休。谁还说沧江总是太平没有祸事,近来江水混着鲜血争先向东流。
【注释】
己亥:为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的干支。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樵苏:一作“樵渔”。传闻:一作“波间”。
【赏析】
这组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一十七。“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这两句首先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征伐不断,民不聊生的乱世图。首句中的“泽国”,即指江汉流域。这一句说汉江流域都被画入了作战图,言外之意就是说战火已经从大江以北蔓延到了大江以南。由此,一个到处打仗的乱世就被形象地描绘出来了,然而表达上却含蓄委婉。次句通过刻画乱世中百姓的普遍心理,反映他们流离失所,无以为生的情形。“樵”指打柴,“苏”则为割草。在和平的年代,这本是两种极为艰辛的生计,根本谈不上什么快乐。但是如今,它们却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一种理想生活。为什么呢?因为在眼下这样的乱世,能给以打柴,割草平安地活着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除此以外,还能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然而即便是这一卑微、渺小的要求,对于百姓来说仍然是一种奢望,当真要让闻着落泪,见者伤心了。这一句只七个字,描述的事情也极为简单,但是语意却几度转折,不得不让人佩服诗人的写作功力。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公元879年(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是一篇之警策。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蠙《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这组诗以干支为题,以示纪实,明确表明了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全诗概况地写出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来封建战争的实质,写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创作背景】
本首诗大约是作者在公元880年(广明元年)追忆前一年时事而作。
【作者简介】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