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古诗英文翻译
《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译文: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系列:关于描写月亮的古诗词 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译文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 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割刮!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 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借中秋之月抒发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作者这首即兴小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份感情的份量却不是一般的浅唱低吟所能表达出的。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唐·李白《长门怨·其二》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译文 往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佳节。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浦沙头水馆前度过。向着西北望也看不到家乡,人在东南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昨天的秋风吹过,无人理会这凄凉的秋意,今晚清朗的月光还似以往。
中秋节的诗句加翻译
解释: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出自唐代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解释: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今晚清朗的月光还似以往。八月十五夜月: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杜甫 系列:关于描写中秋节的古诗词大全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其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翻译、注释和赏析:翻译:明亮的月亮像飞旋的明镜,引发了我深深的归乡之心,思念之情如同折断的大刀般锐利。
氛埃未净雨湔洗,阴翳小留风扫除。丹桂看来元了了,白榆种得许疏疏。一杯浊酒非难事,未有新诗报答渠。——宋代·曾几《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玉露金波不可孤,相瞻今夕定何如。 氛埃未净雨湔洗,阴翳小留风扫除。 丹桂看来元了了,白榆种得许疏疏。
描写中秋思念家人的诗句
【翻译】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八月十五夜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句如下: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虞集《挽文丞相》 又是羊车过也,月明花落黄昏。——黄升《清平乐·宫怨》 1尽道武陵溪上路。——真德秀《蝶恋花·两岸月桥花半吐》 1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就在剑拔弩张的危急时刻,徽柔操纵一具悬丝傀儡,唱着“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上殿了。
中秋节的佳句用英语翻译 【原文】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译文】Annually lunar calendar August 15th, is a traditional Mid-Autumn joyful festival.【原文】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原文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分不尽,半凉天。可怜闲剩此婵娟。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原文】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1],谒妙用真人祠[2]。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3]。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4],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5],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6],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7],宜为仙真所托[8]。
有关中秋节的诗词并有英语翻译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中秋作的组诗作品。组诗共两首,采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中秋登楼望月》宋代: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翻译: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银子般泛着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为他修治,桂树枝恐怕会撑破月亮。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杜甫,此诗一共两首,都是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这两首诗主要写诗人怀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下面是此诗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清明二首 作者:杜甫 【其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原文: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翻译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著羽毛。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著。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评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诗词作品: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诗词作者:【 唐代 】 杜甫 诗词归类: 【中秋节】、【月亮】、【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