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柠檬花盛开 古诗鉴赏 17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苗族节日 (1)一月:动月(鼠或子月)1到15日是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在这一天苗族人都不会出远门。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苗族人会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玩年节相当于春节,有许多的习俗和一些节庆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节日、龙船节、芦笙节、赛牛节、大地节、火把节等。节日:苗族的传统新年,通常在农历十月初一或十月十五,也被称为“苗年”。在这一天,苗族人会穿上传统服饰,进行祭祀和宴会,庆祝新年的到来。龙船节:苗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或十五,也被称为“龙船节”。

春节:这是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共同庆祝的节日。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将春节称为“汉年”,并与传统的“苗年”一同庆祝。在不过苗年的苗族地区,春节仍是主要的节日。龙船节:这个节日是苗族在水域举行划船比赛的盛会,主要在贵州台江、施秉两县清水、巴拉河两岸流传。

赶苗场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多,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各地有异,你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有哪些?

苗族主要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龙舟节、吃新节等,其中苗年就相当于他们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苗家节日 春草节 农历二月初二,南部山区过青草节。

苗年 苗年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至次年正月期间举行。庆祝活动包括祭祖、祭天、祭地、祭火等,以及各种民间表演,如芦笙舞、斗鸡、赛马等。姊妹节 姊妹节又称“姐妹节”或“姑娘节”,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认识、交往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举行。

黎族的民族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黎族文化的集中反映。

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

其实地方不知道,但是在云南,我们那里的苗族每年都会有一个花山节,花山节那天所有苗族人都会穿上苗族衣服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男女对唱山歌等活动。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苗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节日:1. 苗年节:苗族的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苗族人民会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击鼓、跳芦笙舞,庆祝丰收,并祈求来年的吉祥和幸福。

苗族的传统节日 春草节 农历二月初二,南部山区过青草节。

赶苗场 赶苗场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举行两次,分别在农历二月十三和七月初三。这个节日历史悠久,是苗族人民重要的社交和文化活动。赠带节 赠带节相当于汉族的七夕节乞巧节,在农历二月初五庆祝。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开年节、四月踩花山节、龙船节、姐妹节。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苗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是苗年,这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在苗年期间,人们会在灶上祭祖,并在火塘边摆上丰盛的美味佳肴,通过起舞来庆祝,以此酬谢一年的辛劳。通常,苗年会在秋后的农闲时节举行。2. 龙舟节是苗族的一个重大节日,通常历时十余天,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气氛热烈,民族风味浓郁。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苗族人的传统节日

苗族人的传统节日 1. 苗年:苗族人非常重视春节,通常在秋季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开始摆放美食,并在灶上祭祖。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一年的辛勤,男女盛装出席。2. 开年节:苗族的“春节”,也称为“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龙舟节、赶秋节、吃新节、苗年等,其中苗年就相当于他们的春节。苗族人会在苗年头几天清扫房屋、准备年货、置办新衣,然后在苗年三十晚上聚餐、守岁,再在第二天祭祖、拜年。

苗族的龙船节是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举行,共四天。 龙船节苗语叫"咋瓮"(意即划龙船),又名"娄瓮"(意即吃龙肉)。

苗族的传统节日,最具有特色的是火把节。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昨天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也是中秋团圆之夜。但是在南方等地,八月十五虽然是名义上的中秋节,但是真正意义上中秋,却是在农历八月十六日。

苗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苗族传统节日主要包括苗年、花山节、三月三和吃新节。1. 苗年:苗族的春节,也是苗族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被称为“过苗年”。节日期间,苗族人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祀祖先、杀猪宰羊等,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2. 花山节: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祀节日。

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贵州省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

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八”是苗族人民的绣花节,贵州晴隆县在阿妹戚托小镇举办刺绣大赛及系列民俗活动。

苗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节日:1. 花山节(又称赛龙船节):庆祝时间在农历三月初八至十五之间。这是苗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身着传统服饰,参与舞龙船、踩高跷等庆祝活动,目的是祈求丰收和健康。2. 踩山节:在农历三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之间举行。

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分别有:祭尤节、跳坡节、龙舟节、赶秋节、吃新节、苗年等。苗家过“祭尤节”,要准备祭牛,每家每户都提前准备好酒。“祭尤节”的头一天,要蒸糯米饭打粑粑。过节的当天早上,男主人提着鱼罩下田罩稻花鱼,罩来田中鲤鱼,回家煮熟祭祀用,另到野外摘来枸树叶等物品。当天早上,全族人要举行祭祀仪式。

跳坡节是苗族传统节日,每年跳坡时间和跳坡地点都是历史以来就固定的。跳坡节举行得最隆重的地方非广西隆林县的德峨乡莫属了,每到这个节日时,都会有5万人左右共同集会庆祝,许多外国朋友也慕名前去游玩。每年农历初一至十四就是苗族的跳坡时节,但是最热闹的日子应该是每年的正月初九,也是就居住在桂西山区的苗族人民所特有的和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

苗族龙船节在每年农历的5月24日至5月27日,是少数民族苗族的传统节日,龙船节在苗语中叫做"咋瓮",是划龙船的意思。2011年6月25日,农历5月24日,星期六起为期三天是2011年苗族龙船节。

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在湘西花垣县以及周边苗族地区,每年立秋日苗族同胞都要举行热闹的赶秋节。

苗族   苗族自称“牡”、“蒙”、“摸”、“毛”,有的地区自称“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有大的苗族聚居区,也有小的苗族聚居区,还有与其他民族杂居区。

苗族语言   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苗族大方言中还有小的分支方言。杂居地区的苗族人,会讲汉语或侗语、壮语等。过去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1956年,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服饰   苗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或大襟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头布,冬天多数人缠绑腿。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苗族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工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建筑   苗族住宅因地而异。黔东南地区苗族居民住平房和楼房。楼房二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也就是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苗族民居,采用木质结构、双斜瓦顶或草顶平房每栋三至五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屋顶为平形草顶。云南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住“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棚,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间。海南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屋,三间一栋,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土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食俗   苗族等民族居住的许多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不少民族就以善种水稻著称,稻米是其主食。他们除了一般的蒸煮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制作方法,如香竹饭、饵块、米线、米干、粽子、把把、炒米等等。

  苗家饮食独特的民族风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汤最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汤、酸菜、腌酸鱼、牛肉酸、猪肉酸、酸辣子、酸萝卜、青菜酸、豆类酸等。苗族人普遍喜欢喝酒,常以酒解除疲劳,以酒示敬,以酒传情,饮酒为乐。苗家的酒主要有白酒、甜酒、刺梨酒、泡酒等。

苗族婚俗   苗族男女青年婚前都实行自由恋爱,通过“走寨”、“走坡”等形式社交,但也必须托媒说亲,征得父母同意才能结婚。苗族实行同宗不婚、姨表兄妹不婚,不同民族不婚,过去有“苗不沾客(汉)”之说。解放后,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通婚的情况已日益增多。

苗族信仰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踩花山   云南省及贵州省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正月,各地具体日子不一。活动的内容也不一样,但都必须先立花杆后踩花山。花杆是花山的标志,也是表演节目的器械,一般都选用几丈高的笔直杉树。

  踩花山既是苗族男女老少共同的节日集会,更是未婚苗族青年自由选择配偶的机会。在黔西北、滇东北,苗族小伙子们在唱歌、跳舞中寻求自己的意中人,找到后,便迅速解下腰间横背的雨伞,向意中人罩去。如果姑娘也有意,就会随小伙子去;否则就会绕着圈子躲开。此外,节日里,还举行其他的一些活动,如跳狮子、爬花杆比赛等。

苗族敬桥节   贵州省黔东南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也有在二月内选择一个吉日进行的。敬桥,就是祭祀桥梁。

  节日早晨,苗族每家每户的男人提着一只公鸭、三尾鱼、糯米饭、酒、纸钱、香以及用纸条剪成碎纸缠在竹条上的一种祭物,到自家立的桥上祭祀。敬桥时先杀鸡,把血洒在桥面上,然后拔些鸡毛贴在上面;再插香、烧纸、念些简单的祝词,倒些酒饭在桥上即算完成。事后要把剩余东西提回家。这一天还要煮糯米饭,全家共进节日美餐。有的苗族人家要在这一天架桥。所架之桥有木桥、有石桥,一般为木桥。在野外架桥时,桥木的根端都要朝家门方向放置。桥木为杉树,一般为三根,也有五根的,但绝不用双数。桥架好后进行敬桥仪式。第二年同一时间进行“谢桥”活动。第三年进行“结束新桥”仪式,以后便是正常的敬桥。桥坏了要修补,同时多选择在敬桥节这一天进行。还有的苗族人家要在家里立阴桥,据说立阴桥家中会出能人。

  苗族民间认为,立阴桥出能人伤害地方,所以一般是悄悄的立,不让别人知道。立阴桥只是用两根杉木夹一根椿树埋在大门内的地下,苗族人敬桥时也敬阴桥。

苗族春社节   湖南省湘西和贵州省镇远、三穗等地苗族民间传统节日。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戌日举行。

  过节前,苗族姑娘们要上山采来篙菜、野葱、洗净剁碎,挤去苦汁,配上腊肉丁、血豆腐丁、炸花生、炸黄豆、蒜苗等等,和糯米同一锅蒸成香糯米饭,俗称“社饭”,同时还要酿制“社酒”。

  节日那天,苗族人邀请亲戚朋友和家族寨邻欢聚一堂吃社饭。被邀请者要带上活鸡、活鸭等“活礼”,以及腊肉、糯米饭、米酒前往赴宴。第二天主人将把把串起,捆成“活礼”,套在客人的脖子上或身上,送客人回家。

  湘西苗族做社饭的方式和其他活动与贵州苗族基本相同。

苗族芦笙节   俗称“芦笙会”,苗语叫“岸给旧给”,直译为看芦笙、跳芦笙,意即“芦笙舞会”。这是苗族最富有文化特点的全民性歌舞活动,也是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的男子从小就开始吹芦笙跳舞,等到了成年,就已经是出色的芦笙手了。芦笙会期间,苗族男女老少都打扮一新。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和新婚的媳妇打扮得格外漂亮。这是出于自身审美的考虑,也是为了引人注意。节日期间,吹芦笙的小伙子通过芦笙来显示自己的才情以此来博取姑娘及其父母的青睐。

  芦笙会上,往往还同时举行男女对歌、斗牛、赛马、斗雀等娱乐竞赛活动,从而丰富了节日的活动内容,增加了节日欢乐的气氛。节日期间,未婚的苗族男女广结伙伴,相互求爱;难得见面的亲友趁机相约饮酒;酷爱斗牛、赛马的中老年人相互交流养牛经验等;经商的又为做活买卖而了解乡亲们的消费需求……总之,芦笙会是苗族歌舞的盛会,也是农副产品及各类食品的艺术展览;更是全苗族村寨的欢乐时刻。

苗族摔跤节 农历三月三日和六月六日举行两次。

  关于这个苗族节日有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古时候,九龙马门寨有一名苗族青年叫杨首辈,在官家的武举应试擂台上摔倒官将黑煞神。为此不但榜上无名,反而被毒打人狱。杨首辈出狱后召集苗族人们与官家作对,并活捉黑煞神。官府要求释放黑煞神,杨提出“官家没考场,苗家耍花场”作为条件,官府无奈只好答应。人们跳舞唱歌庆祝胜利,并举行摔跤比赛,那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故沿习成此节。

  节日这一天,周围的布依族、汉族群众也前来参加。人数最多时达三四万。远路来的客人,要先喝一碗主人按礼仪款待的“进门酒”,才能进屋。节日除摔跤之外还有芦笙舞、把棒舞、吹唤呐、吹大号、对歌、斗鸟等活动。摔跤在太阳西斜时开始举行。一对对摔跤手抓住对方腰带,待评判员发出号令,双方便可拼搏。一以先倒地为输,一般要连赢两次才算胜。能摔倒所有对手者被荣称“盖场”,成为本届苗族摔跤王。

苗族爬山节   也叫爬坡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举行。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与聪明勤劳的苗族青年阿补结为夫妻,并生了三个女儿。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的时候,忽然听到鸡叫头遍,玉皇大帝规定鸡叫三遍为朝拜的时刻,阿别若不能准时到达,就会大祸临头,心急的阿别急忙向天空飞去,但她踩坏了香炉山的第六层。玉皇大帝也因此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于是便罚阿别变成香炉,阿别无法与阿补团聚,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忠贞的夫妻,便在这天过爬山节。

  节日里,四面八方的苗族人都拥向固定的聚会山坡。山坡分片进行斗牛、赛马、斗雀、对歌、跳芦笙舞等竞赛娱乐活动。看热闹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摩肩接踵地东跑西窜,一时欢声笑语响彻山坡。

  苗族青年人则借着这个机会物色自己的意中人。青年男女边唱歌边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最先到达山顶的苗族男子被誉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的青睐。

苗族四月八   贵州省中部和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其中以贵州省贵阳市喷水池的节日活动最为隆重热闹。四月初八是苗族民族英雄亚努的牺牲日。

  相传很早以前,苗族人民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他们经常受到官兵的骚扰和破坏。为了维护苗族本民族的利益,亚努率领本民族的人民起义,多次击败了官军,但是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失败了,亚努也因此不幸牺牲。这天正好是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们把亚努葬在喷水池边,从此每年这一天人们都来这里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过节日时,喷水池被装饰一新,苗族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这里,举行各种活动。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对歌还有芦笙比赛。

苗族挑葱会节 清明节举行。

  关于这个苗族节日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苗族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诺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土官非常气愤,认为:“凤凰鸟怎会与钉钉雀共窝?”于是把阿达诺锁在吊脚楼里,不让她出门,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说:“金银花与地巴菜同不了一个心。”但岩诺每天赶牛回家时,都到老鼻子寨看阿达诺。每当此时,阿达诺就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情:“翠鸟关在竹笼笼里,挂牵山上花蓬蓬哩,鸟盼花,花盼鸟,清明踩青才相逢哩。”姑娘在清明节踩青,求山神保佑,父母是不管的。岩诺明白了阿达诺的心思,忙回唱道:“扯下树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叶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盼清明,发春雨哩,缠上树儿再莫离哩。”两人都盼着清明早点到来,这样他们才会再见面。这一天终于到了,一大早,两人各自走出家门,正好在葫葱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俩忠贞的爱情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的美好姻缘。此事被人们传为佳话。从此,每年清明节,苗族女青年便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葱刀,来到翁排坡与手拿沙刀的小伙子相聚。他们尽情地对唱,在对歌中寻找意中人,玩的十分开心。

苗族赶歌节   赶歌节是湖南、贵州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举行。

  关于这个古老的节日,有很多种传说。一种传说是湘黔边境的苗族人民,忍受不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揭竿而起,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与官兵展开浴血奋战,许多苗族同胞倒在血泊中,为了纪念这些苗族英雄,从此,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苗族人民都用歌声来纪念和怀念英烈。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忠贞的爱情而兴起的。

  赶歌节的主要内容是赛歌。节日里,苗族小伙子们身穿节日盛装,吹奏着芦笙、唤呐、笛子等乐器奔向歌场。姑娘们穿着绣满名花、彩蝶、镶着宽大花边的衣裤,佩戴闪光耀眼的银饰,相伴来到歌场。赛歌是以村寨为单位的集体对歌,各自找对手比赛,形式多样,一男对数女或一女对数男等,经过反复较量,最后产生“歌王”。苗族歌王受到大家的爱戴。

苗族赛马节   贵州省都匀市新场一带苗族的节日。时间在农历六月初六日举行,节期为三天。节日当天,周围各县的各族群众也前往参加。

  传说古代,这一带的苗族就在这天举行各种活动,后来有一位武艺高超的青年,一心为考取武状元而精心饲养赛马,并刻苦训练。最后如愿,他很荣耀地回到家乡。人们由于敬佩、羡慕而形成喂马、赛马的习俗。年复一年就形成了今天的赛马节了。节日里,人们除了赛马外,还举行对歌、芦笙舞等活动。

苗族跳米花   是“跳米花场”的简称。贵州省贵阳市、安顺一带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苗人”支系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择日举行。这时候正值稻子扬花吐穗,因而得名。

  苗族民间认为这时不举行节日,不吹奏芦笙、不跳舞,稻花就开得不好。民间有“苗族不跳花,谷子不扬花”的谚语。有一些地方在节日夜晚举行歌舞活动,故而被称为“跳米花月”。节日里,苗族青年男女要把在外村的异性朋友接到村寨,集中在房屋宽敞的苗族人家,进行对歌等。

  这家的父母要置办酒肉,杀鸡宰鸭热情款待。晚饭后,苗族男女青年打扮一新,上月场跳月。姑娘们跳月时要打髻,并换上传统民族服饰。待月亮上来时他们开始吹笙跳舞,直到鸡叫三遍时才结束。有的地方活动要举行三天。活动结束,有情人互赠纪念品,一般是女方送精心绣制的鞋垫,男方送毛巾、衣料。

苗族斗牛节   贵州省贵定、龙里、福泉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选在春耕前或秋收以后的农闲之时。

  节日前的两个月主持者就向附近的村子发请帖,让参加者做好准备。有斗牛的人家,不让孕妇、产期妇女、新寡妇上门,也不准接近牛圈;不借东西给别人,怕牛的力量被借走。节日那天,场主介绍斗牛场的来历,宣布有关规定和纪律后,斗牛开始。八个男童身穿苗族服装,手举画有猛兽的彩旗走在前面,一对大号手之后跟着四个唤呐手,随后芦笙手上场,一群姑娘跟随其后,合着节拍跳舞。所有参加比赛的牛绕场一周,斗牛就开始了。斗胜的牛给披红挂彩,放鞭炮、吹唤呐庆贺,节日活动一般举行一天,有的地方是几天,也有的地方一边斗牛、一边举行吹芦笙跳月等活动。

苗族吃九月粑   又称“吃稻草粑”。贵州省麻江县和凯里市交界地方的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若第一个卯日在初九以前则在卯日举行,若第一个卯日在初九以后则在初九过,另外的两个卯日只是打点把把小过。节日那天,每家打粑粑,煮鱼行祭祖仪式,然后全家人聚餐。麻江县的石猛一带苗族称这一节日为“吃稻草粑”,意思是秋收结束,稻草已经堆放好,人们做粑粑共同庆贺丰收。

苗族客家年 春节相同,苗语原意为“过汉族年”。客家年是苗年之后的又一重大节日,苗族有的地方已经把苗年移到春节来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