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梗概
全句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昔:从前,古代 择邻处:选择邻居居住 子:孟子,名轲,字子与,战国时邹国人,后世,尊“亚圣”。机杼:机,织机;杼,梭子。孟母:孟子的母亲,姓仉,贤良有德。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三字经》中“子不学”的下一句:“子不学,断机杼。”和“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子不学,断机杼。
断机杼的意思是割断织机的布。 出自《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全句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当初孟子的母亲为了学习的地方不断的换地方,孟子不学习就把织布机的梭子砸断。《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子不学断机杼是哪个典故?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子不学,断机杼”这句话出自古代经典《三字经》,讲述了孟母教子的故事。孟子,战国时期邹国的名人,幼年丧父,孟母非常重视他的成长环境。起初,她将家搬到墓地附近,希望他能接触到严肃的氛围,但孟子模仿周围人的行为。
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逃课回家,孟母正在织布,见他逃课回来,母亲二话没说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
主要讲四个历史故事1.孟母三迁、2.窦燕山育子3.黄香孝父、4.孔融让梨 1.孟母三迁(原文):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故事: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中的故事是什么?
由此可知,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选择好的环境能对自己的成长有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远离一些不好的人,而和有长进的人在接触。
子不学,断机杼发生在 孟子身上。 子不学,断机杼是选自《三字经》中孟母教育孟子认真学习的故事,其与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相关。
“子不学,断机杼”出自于王应麟《三字经》,全句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句话源于孟母教子的故事。
这句话说的是孟子母亲教子的故事。“子不学,断机杼”的上一句是“昔孟母,择邻处”。这两句表达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惜搬家三次。
后来,孟子读书的时候贪玩,又一次逃学回家,正遇见他母亲在织布,她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就把织布的机杼给弄断了,那样没织完的布就白织了,然后给孟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半途而废,就会像我织布一样,最后一事无成。孟子受到教育,就好好学习了!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的!
惜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是什么意思
“惜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的意思是: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能更好的专心学习,多次搬家,当孟子不学习时,孟子的母亲弄断织布机教育孟子不要半途而废。“惜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意思: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故事是这样的:孟子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就把家搬到了离父亲的墓地附近,以自己知道的知识教育孟子。因为周围是墓地,经常有人哭哭叫叫,孟柯也学着那些人,他们走来走去,孟柯也跟着他们。
意思就是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这句话出自于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子不学断机杼这个故事发生在孟子的身上,该句出自中国古代经典《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子不学,断机杼。
子不学,断机杼意思为: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原文节选: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扩展资料此句出处:《三字经》
作者:王应麟
创作年代:宋代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