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三)

雨后云初霁 诗词赏析 21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三

②经国:治理国家。【译文】况且君子和小人,外表一致,内心不一。君子宽容别人的缺点,表扬别人的优点,危难之时绝不苟且偷生,即使牺牲生命也要成就仁义的美德。小人不知羞耻,不讲仁德,不知敬畏,不守信义,只知唯利是图,诬陷别人于危险境地自己却苟安于世。

这不是实行政治教化的办法!”于是,唐太宗又对上书的人说:“我要使诚信行于天下,不想用诈骗的行为损坏社会风气,你的话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说: 臣听说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在于诚实信用。有了诚信,就不会产生二心。实行德政,边远的人民也会来归顺。

败亡亦促的意思就是国家也很快就会灭亡。 出自《贞观政要》。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

临患不忘国,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意谓当灾难来临时不忘记国家。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事当前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贞观政要诚信翻译

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自己随便翻译了一下,不是很完善,大概就这个意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意思就是: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际恩德。 出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

孟子则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的阐述,即是其证。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明察事理,知人善用,勤于政务,爱民如子,节俭自律,广纳谏言的贤明君主。 他以仁义为本,以法度为辅,以功绩为荣,以奢侈为耻。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如下:《贞观政要·诚信》原文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①。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②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贞观政要 诚信》的翻译是什么?

【译文】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斥退皇帝身边那些佞邪的小人,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任用的人,都认为他是贤臣,你知道佞臣是谁吗?”那人回答说:“我住在民间,的确不知道谁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来试一试身边的大臣们,如果谁不怕雷霆之怒,直言进谏,那就是正直的人。

”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

贞观初年,有臣子上书要求皇帝清除身边的佞臣。太宗问他说:“我任命的大臣,大家都认为是贤臣。你知道的佞臣是谁?”上书者回答说:“我不在朝堂,不能够确切的知道哪个是佞臣。请皇帝陛下假装发火,试一试群臣的反应,如果能够不害怕您的怒火,直言进谏的,那么就是正直之人。

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

求古文翻译!<贞观政要>

文子说:“说一样的话就是诚信,诚信在说话之前;按一样的命令行事,诚信在命令之外。”可是说话不算数,说话就是不讲诚信;下了命令不去服从,说明命令是没有诚信的。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节选) 原文:贞观九年,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便开侥幸之路。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哈哈,这你可难倒我了,网搜一百,挑一个你喜欢的吧! 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有删改)译文: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下臣看自古以来的那些开国的帝王天子,夺得天下之后(受河图,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都想把他的帝国传给后世子孙千万代。所以他们能够无为而治,布政天下。

《贞观政要》卷六·论谦让原文及译文

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们说,是天子就可以自认为尊贵崇高,无所畏惧了,我认为恰恰相反,天子更应该谦逊恭谨,经常心怀畏惧。从前,舜告诫禹说:‘你只要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能,你只要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功。

《牛李党争和维州之惑》 维州(今四川理县东北)作为川西最重要的战略节点,唐蕃在此曾经反复争夺,这导致维州在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置州后。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译文:魏征,是河北巨鹿人.不久前搬家至河北相州内黄.武德末年,他担任太子洗马,看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已经杀了隐太子,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

“牛李党争”的根源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夏天,朝廷举行“贤良方正”制举考试,华州参军李宗闵、伊阙县尉牛僧孺等一批低级官吏入京赴试。

 (《贞观政要》卷七)译文:国家想要任用忠诚贤良的人,辞退不好的人,十多年了,只听到这样说,没有看见这样的人,是怎么回事啊?大概是这样说了,却没有这样做啊!这样说是因为有公道的需要,而不这样去做,就涉及外门邪路了。对错互相淆乱,好坏互相攻击。

贞观政要论仁义原文及翻译,如下 卷五·论仁义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

贞观政要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

1. 文言文《贞观政要》翻译,还有原文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

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

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纳谏,本来应当有话说。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劝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劝谏,就叫做尸禄。’

但是人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太宗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

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动辄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岂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

2. 谁能帮我找贞观政要的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

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

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

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

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3. 贞观政要 翻译全文

原文: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

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标签: 贞观政要 译文 原文及翻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