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朗读(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如愿风 名人名言 18

《古诗文诵读》中《诗经.卫风.氓》《梦游天姥吟留别》,《蜀

蚩蚩。 匪来贸丝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余光中《乡愁》原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湖月照我影,栗深林兮惊层巅,送我至剡溪(7),恍惊起而长嗟,使我不得开心颜,失向来之烟霞,云霞明灭或可睹。 忽魂悸以魄动,势拔五岳掩赤城(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1) (一作《别东鲁诸公》) 作者。(20) 世间行乐亦如此,身登青云梯。 列缺霹雳(13)。

(2)以“天姥”自喻(“天姥连天……东南倾”); (3)借“梦游”抒情(“我欲因之……开心颜”)。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优秀范文3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把握欣赏诗歌运用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自主鉴赏的能力。

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包含了几层意思? 生6:三层:一是梦游天姥,二是吟,三是留别。 师:为何要梦游、梦游天姥?吟是什么意思?跟谁作别?

这是一首记梦游仙诗,所写虽是虚境,但并非完全脱离现实。通过 无拘无束的梦游,诗人毫无保留地展现出心中所思所想,宣泄因政治受 挫而产生的郁结之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背诵口诀为:理解诗意、分段背诵、逐句背诵、反复朗读、创设联想、制作记忆表、创造诗意场景。理解诗意:在开始背诵之前,阅读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结构。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和用词,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诠释诗意。分段背诵:将整首诗分为若干个段落,并逐段进行背诵。

诗歌欣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翠眉红袖招鸳鸯。素手青条纹,凤凰涅_后重生。崔嵬极而西,决绝巫山不见仙。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江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先请同学们告诉我,第一次看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诗题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李白可能在说梦里的事情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是在说一些告别的事情。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题是“吟留别”,作诗说离别的事情,有点悲伤的意思。现实很残酷。 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节选原文: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译文: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mèng yóu tiān lǎo yín liú bié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别 hǎi kè tán yíng zhōu ,yān tāo wēi máng xìn nán qiú 。

“姥”是一个多音字。他有两个读音,分别是[lǎo]和[mǔ]一,读音:1,[lǎo]:释义:1)称外祖母,亦为对老妇人的敬称;2)旧时称接生的妇女。

很困难2. 因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长诗,内容较为复杂,需要时间来理解和背诵。只有一天的时间很难完成这个任务。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朗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如下: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

梦游天姥吟留别 mu三声,很多人读错除了只知道姥姥的读音外,还受影视剧影响,天山童姥,里面也读lao,所以看到天姥就自然读错。

殷yǐn 《 mènɡ yóu tiān mǔ yín liú bié》《梦游天姥吟留别》 zuò zhě: lǐ bái 作者:李白 hǎi kè tán yínɡ zhōu。

1《诗经·关雎》1《诗经·蒹葭》1《短歌行》 曹操 1《龟虽寿》 曹操 1《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1《将进酒》 李白 长诗6首朗读目录:《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长恨歌》 白居易 《琵琶行》 白居易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蜀道难》 李白 《离骚》 屈原 。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已有多年,现又收入人教社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

梦游天姥吟留别时间顺序?

从时间的角度写了月夜,清晨,傍晚,夜晚四个时间段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的是作者梦游的历程, 作者由镜湖飞到剡溪,接着攀登像青云梯一样的直上云霄的山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优秀范文2 ◆设计意图 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运用诵读、点拨、讨论等方法弄清这两个问题,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能之才的落后本质。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如果说,作为高考非必考科目,不背诵就可有可无的话,大可不必背诵。如果说因为喜爱诗词而想背诵一些名篇的话,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

  导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是记梦诗,也是游仙诗。下面我为你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 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度 通:渡)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míng),日落,天黑。

  “熊咆”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且放”二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标签: 梦游天姥 李白 天姥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