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豆是做什么用的?
青铜豆,礼器的一种。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作为礼器与鼎、簋、豆、簠、笾、鼎、铏、盨、罍、爵等配套使用。
簠与簋。两种盛黍稷稻粱之礼器"。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昭穆;有秩序。 簠与簋。两种盛黍稷稻粱之礼器"。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昭穆;有秩序。
笾豆静器,簠簋芬飶。《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雍和》郑善玉 皎洁暮潭色,芬敷新菊丛。《丰年多庆,九日示怀》李适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芳兰》李世民 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帝京篇十首》李世民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古意》李白 天书美片善,清芬播无穷。
凡祭祀,共五齐、三酒、牲牢、郁鬯及尊彝、笾豆、簠簋、鼎俎、铏登之实,前期饬有司办具牲镬,视涤濯,奉牲则告充告各,共其明水火焉。礼毕,进胙于天子而颁于百执事之人。分案五,置吏十。元祐三年,诏长、贰互置。
光禄寺是干什么的 光禄寺的简介
光禄寺,是秦代的一种制度。光禄寺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修其储谨其出纳之政,少卿备而为之贰,丞参领之。
郴州位于楚之上流,奚谷洞徭獠往来于民间,郴州百姓惧其强悍、狡猾,不敢与他们进行贸易,王都中爱护他们,施以恩泽,用威严震慑他们,于是徭獠都心悦诚服。
簋读作:guǐ 簠读作:fǔ 鬲读作:gé或lì 甗读作:yǎn: 簋——瑚簋,簋飱,簋实,俎簋,八簋,土簋,簋簠 簠——簠粱,簋簠,簠簋不脩 鬲——有鬲,鼎鬲。
【笾豆】笾和豆。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礼记·礼器》:“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籩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
求带有馨的诗句
张衮 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肃——笾豆簠簋,黍稷非馨。褚亮 祈谷乐章·雍和——嘉稷匪歆,德馨斯饫。包佶 郊庙歌辞·祀雨师乐章·迎神——惟馨展礼,爰列豆笾。高适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隐轸江山丽,氛氲兰茝馨。佚名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登歌——皇矣圣祖,德惟馨香。
[fǔguǐ]簠簋【读音】fǔguǐ【解释一】簠与簋。两种盛黍稷稻粱之礼器。①《礼记·乐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亦借指酒食、筵席。
“取萧方爇”出自唐代郑善玉的《仪坤庙乐章》。“取萧方爇”全诗《仪坤庙乐章》唐代 郑善玉酌郁既灌,取萧方爇,笾豆静器,簠簋芬飶。鱼腊荐美,牲牷表絜.是戢是将,载迎载列。
“簠簋俎豆”泛指祭祀用的器具。祭祀用的食物、酒类的的器具簠、簋、俎、豆等。 “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 。
祭日皆以立冬,祭官皆定州守土者,祭祀为中礼,其牲皆用太牢,祭祀器物为笾豆各四。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三酒、牲牢、郁鬯及尊彝、笾豆、簠簋、鼎俎、铏登之实,前期饬有司办具牲镬,视涤濯,奉牲则告充告各,共其明水火焉。
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著特点。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 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
“牲牷表洁”的出处是哪里
“牲牷表洁”出自唐代郑善玉的《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雍和》。“牲牷表洁”全诗 《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雍和》唐代 郑善玉 酌郁既灌,芗萧方爇.笾豆静器,簠簋芬飶。鱼腊荐美,牲牷表洁。是戢是将,载迎载列。
此诗出自唐代张衮的《梁郊祀乐章·庆肃》篇,描绘了古代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器皿和祭品。笾豆簠簋是指用来盛放食物的器皿,黍稷是指古代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笾豆簠簋和黍稷是古代祭祀中的重要祭品。诗人通过描绘这些祭祀器皿,表达了祭祀的庄重和仪式的严肃。
"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此则节制之文也。鉶俎、笾豆、簠簋、樽罍之实,皆周人之时馔也,其用通于宴飨宾客。而周公制礼,咸与毛血玄酒同荐于先。晋中郎卢谌,近古之知礼、著《家祭礼》者也。观其所荐,皆晋时常食,不复纯用礼经旧文。
知篚于司尊及奉礼郎帅其属,设玉币篚于酌尊所,次及笾豆之位。正、配位各左有十一笾、右有十一豆,俱为三行。登三,在笾豆间。铏三,在登前。
笾豆的意思
出自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里的豆萁是指豆茎部分,过去人们晒干后当做燃料使用。《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成语故事
三国时的曹操有三个儿子,他看中了聪明的二儿子曹植,几次想立他为太子,这可惹恼大儿子曹丕,他对曹植嫉妒得牙根直痒痒。
到了公元220年,曹丕即帝位,史称魏文帝。虽然是自己当了皇帝,可他很怕曹植会有一天篡权,总想找个借口把他杀掉,以除心腹之患。
笾豆的解释:笾和豆。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
(1).《礼记·礼器》:“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籩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 孔颖达 疏:“盛其馔者,即三牲鱼腊籩豆是也。”《后汉书·东夷传·濊》:“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饮食以籩豆。”《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韦庶人》:“帝纳其言,以后为亚献,仍以宰相女为齐娘,以执籩豆。”
(2).借指祭仪。 宋 苏辙 《谢讲彻<论语>赐燕状》之一:“深念勤劳,式均燕喜,籩豆有楚,钟鼓毕陈。” 章炳麟 《訄书·徵七略》:“其细者,籩豆之事,佐史之职,官别为书, 与 周时赞大行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