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壑松风图李唐(宋李唐万壑松风图的作品赏析)

你留下的回忆渐行渐远 古文典籍 14

宋李唐:万壑松风图作者简介

代表作品包括《长江雪霁图》、《独钓归庄图》、《虎溪三笑图》、《香山九老图》、《高逸图》、《万壑松风图》、《雪景》、《雪江图》、《江上小景图卷》等。综上所述,李唐以他卓越的画技和创新的绘画风格,在宋代画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作品 《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作品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作品 《万壑松风图》:“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李唐的代表。

《万壑松风图》采用的是山石皴法,它是李唐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多用长钉皴、刮铁皴;在交叠的两主峰中,画家又将两者作不同处理:近山山石结构作斜势,皴法清晰,明显可见小斧劈的笔迹;远山结构作直立式,皴法横置且多平行之势。

《宋李唐:万壑松风图》是一幅绢本设色画作,尺寸为纵188.6cm、宽139.8cm,创作于宜和六年,此时李唐58岁。画面以突兀主峰占据上半部,中间略下是一群苍松,紧密相连,左右中部有飞泉直泻。下部左端描绘溪水流出,似乎传来潺潺流水声,流入水潭,下部右端则有一条崎岖小道通向上方。

说的是“万壑松风图”吗?《万壑松风图》是五代时期画家巨然创作的一幅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万壑松风图》展现了北宋画院时期的风格,题款位于远方山峰上,标明作于宣和甲辰春,由河阳李唐所绘。画中展现了山石的阳刚力量,以及山腰间白云与松林的对比,形成疏密有致的视觉效果。画面中的流水、瀑布、磨坊和木桥等元素,增添了生活气息,仿佛能听见山间的溪流声,富有诗意。

宋李唐万壑松风图的作者简介

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他画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并以画牛著称。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在南宋一代传流很广,对后世影响很大。

0《唐人宫乐图》2113纵48.7厘米横6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馆5261藏本图描写的是一副后宫4102嫔妃聚会图1653。

宋 李唐《万壑松风图》--- 此幅作品以全景构图,将主峰与环绕的松林融为一体,呈现出自然和谐的空间层次。运用斧劈皴和焦墨点苔,展现沉郁清壮之韵。画中的屋宇以界画技巧呈现,体现了画家丰富的绘画技巧。

西周散氏盘。 2. 宋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 3. 清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 4.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5. 北宋郭熙早春图。 6. 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

中国画山水画技法中皴法的一种。如雨点皴一般,适宜表现山石刚硬的特色。用笔方向侧锋“听”出,落笔时头重尾轻。

宋李唐万壑松风图的作品赏析

《万壑松风图》款识题于远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可知作于一一二四年,其时李唐约七十岁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从山麓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

【名称】宋李唐万壑松风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绢本,设色,纵:188.7,横:139.8厘米。画面绘长松深壑,主峰耸峙,岩石壁立,山泉奔流。

《万壑松风图》是宋代画家李唐所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山水画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藏来答】除了世人皆知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很多了不起的艺术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创作。绢本墨笔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早春图》:北宋,宫廷画家郭熙创作。

南宋画家。字晞古,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

宋李唐万壑松风图的作品赏析

《万壑松风图》款识题于远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可知作于一一二四年,其时李唐约七十岁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从山麓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上端用长钉皴刮铁皴,中部偶尔参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独创的马牙皴。此外还可以看出其后来创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型。对皴法的运用是李唐在此图中的最大特点,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到现代还在为人们所学习探讨。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的作品。这一幅画在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甲辰是宋宣和六年(1124),李唐已经步入高龄。尽管如,此画中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画上的插云尖峰。冈峦、峭壁,好像斧头刚刚凿过,对一片石质的山,表现山特别坚硬的感觉。是图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在图的左上石柱形的远山中书:“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该图与《早春图》《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作宋画之三大精品,图上都署有作者的名款。宋以前的画几乎都无款。北宋初,开始在画上落款,但尚不普遍。这三幅画可谓开风气之先。但细观其落款,却也意味深长:《早春图》虽落在空白处,但字特别之小,不细观无以辨认;《溪山行旅图》则仅书“范宽”两字于草叶间,900年后才被研究员用放大镜发现;而《万壑松风图》则将款落在石柱内,远观或误以为皴笔。不管作者的动机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作者不希望其名款让观者一目了然。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汉字进入画面的开始,而从广义上讲,则是中国书法进入绘画领域的前奏,从此演绎出一幕幕书与画相得益彰、融为一体的历史。宋代的落款,不过是姓名或加上画题、年号、时节等。元代画坛渐以文人为主角,于是开始题诗,或记文于画上,让观者明白画家作画的意图,生发联想。但题款在画中尚居次席。而到了明、清,似乎更讲究书写的技巧,或觉画不足而以字补之,或画之前预留空白以题长款,有时书法的表现似乎更强于画。总之,书与画开始平分秋色,融为一体,画家兼善书法和诗文,变成理所当然的事了。

标签: 皴法 山石 松风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