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化中,该如何宽恕别人?
《水浒传》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们,最终,都是惨淡收场!这是因为宋江不要脸,不修自身,大言不惭敢行“天道”!
谢谢再次邀请。我水平不高,尽量中性分析您的问题。请理解。 (图片来自网络) 正直是社会公认的好品质,无可争议。
比如将相和这个例子,廉颇不服蔺相如,蔺相如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既符合以德报怨,也符合以直报怨。因为蔺当时还没有展露实力,有人不服很正常,不会只是廉颇一个人不服,这个时候跟廉颇作对没有好处,反而会显得自己没有心胸。
孔子的智慧结晶在于,面对恩德和怨恨,他提出了“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原则。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区分和平衡对待恩惠与伤害。简单来说,对于恶意的怨恨,我们应该用公正和直率的态度去回应,但同时,对于他人的好意和恩惠,我们应该以同样的善意和恩德去回报,这是对善行的尊重和延续。
从你的叙述中,能看出题主是一个善良的人,心胸豁达,不爱计较得失。
有什么以直报怨的例子?
以德报怨---老子,老子的思想是守势;以直报怨---孔子,孔子的思想进可攻,退可守。 对于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原文是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蔺相如与廉颇 蔺相如也是一个以德报怨的楷模。他以超人的勇气和智慧,让赵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在秦王眼皮下遛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了赵国,功盖朝廷。后来,在秦赵两国的渑池之会上,当赵王处境非常尴尬的之时,他又凭借自己的睿智和胆略,帮助赵王摆脱了受辱的困境,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在《童年》这部小说中,外祖母的以直报怨体现在许多地方。以下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一天,小茨冈来看望我,他在雅可夫舅舅指挥下跳舞,累得全身都是汗。后来,他们从肩上卸下沉重的担子,可是小茨冈却在追我,最后抓住了我的腿。“我知道”,小茨冈伏在门槛上呼哧呼哧地喘息着。
怎么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
简而言之,以直报怨就是以正直之心对待结怨者。具体而言,就是以理智的态度,宽容的精神和坚定的原则处理事务,对待过去的积怨。 以具体例子来看,《礼记·曲礼上》说:“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有个学生 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的跳下去把她救起。
感谢邀请。 首先说,我工作这么多年,真还没遇到过这种事情。同事间即便有不满,互不搭理就算了,给人背后使绊子这样的招数,大多数人是做不出来的。
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直”的解释偏向“是非曲直,理直气壮,耿直”生活上的例子:有人欺负你,但当他被人欺负时你会帮助他,这就是以德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意思是“以同样的方式报复对方”。这个短语常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恶意行为做出的回应,通常是指采取与对方相同或类似的方式进行回应或报复。这种方式可能会加剧冲突和敌意,因此在人际关系中通常不被推荐。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你撒谎,你采取“以直报怨”的方式可能会对他说谎,或者采取其他的报复行为。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导致双方的矛盾加剧,关系更加恶劣。相反,如果你采取理性和冷静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情况,可能会更有益于维护和解决问题。
“以直报怨”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意思是“以同样的方式报复对方”。这种方式可能会加剧冲突和敌意,因此在人际关系中通常不被推荐。在处理矛盾和问题时,应该采取理性和冷静的方式,以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效果。
学习《论语》第193天之第十四篇【宪问篇】。
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以直报怨:亲切友好的人值得你的投桃报李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我们都在课本中学过,问题的背景是老子提出“抱怨以德”,但孔子不认同,孔子说“如果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呢?”所以说,如果别人对你心存怨恨、排挤挤兑你,那么你只需在不伤害他的前提下随心所欲就好,不必顾忌什么,直接表达出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如果别人对你亲切友好,帮助你、提携指点你、与你好好相处,那你便要同等甚至更加等地回报给对方、对对方好,这也就是投桃报李。推荐你读《感受爱》。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