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运动和古文运动?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贞元、元和年间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这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唐王朝正走向衰落。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所谓新乐府,是相对于古乐府而言的。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白居易提出来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新乐府运动是指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
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新乐府。
白居易元稹提倡什么运动
白居易和元稹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是指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作用的诗歌革新运动。唐朝贞元、元和之际,广大地主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兴唐朝的统治。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乐府运动,形成于唐玄宗末年,在唐代文学史上提出较系统的诗学主张,并形成有相当影响的一个诗派,应该说是中唐诗歌界的一件大事,新乐府运动的主张包括几个方面:强调诗歌创作应该反映时事,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新乐府运动’的主张:用诗歌反映现实. 白居易显示主义诗歌的特点: 第一,自创新题。改变了过去文人写诗沿用古乐府旧题的作法,“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白居易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主张继承汉魏乐府讽谏时事的传统,发挥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用创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不用是否入乐作为衡量标准。“新乐府”之新,是相对汉乐府而言的,故名为新乐府运动。
唐代文学史上,新乐府运动是一场重要的诗歌革新运动,它的核心倡导者包括白居易、元稹、张籍和王建等杰出诗人。他们提倡回归古代的采诗制度,借鉴并发扬《诗经》和汉魏时期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旨在通过诗歌来"补察时政"和"泄导人情"。
简述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
唐代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旨在推动诗歌的变革与创新。新乐府运动是唐朝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活动,它主张诗歌应当反映现实生活,贴近民众,语言平易通俗。这一运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内涵。
白居易提出的新乐府概念,强调了这一创新方向,他以新题写时事,使得诗歌主题更加贴近现实,这也是新乐府运动的核心特点之一。例如,杜甫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但白居易在创新题目的同时,更注重反映社会现实,使得新乐府运动在内容上独树一帜。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新乐府运动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上述理论主张。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的乐府诗及其他的一些作品,反映了中唐时期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从各个方面揭示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异常尖锐的社会问题。
就有点类似于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吧,因为盛唐时期人们写的文章都太浮了,整天对皇帝歌功颂德拍马屁的,再不转型皇帝和朝代可能都会废了。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的著作有什么?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的诗。
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分为十二类,其最后一类标名为“新乐府辞”: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词、清商曲辞、琴曲歌词、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诗。又名“新题乐府”。《新乐府诗》,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三是“新乐府诗”并不以入乐(音乐)与否为衡量标准。从音乐上说,是徒有乐府之名,但从文学上来说,却又是真正的乐府,因为体现了汉乐府精神。
“新乐府辞”本于白居易。白居易推动和有意识的写作准则——“缘事而发”“因事立题”成为了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进一步从文学理论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高潮。他的《与元九书》,便是一篇全面、系统的宣传现实主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白居易主张“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诗歌应该反映现实。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强调形式通俗、语言浅显。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现存三千多首诗,他把自己的诗分成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白居易的诗反映了政治、经济、战争以及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关系时政和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的诗。
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分为十二类,其最后一类标名为“新乐府辞”: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词、清商曲辞、琴曲歌词、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诗。又名“新题乐府”。《新乐府诗》,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三是“新乐府诗”并不以入乐(音乐)与否为衡量标准。从音乐上说,是徒有乐府之名,但从文学上来说,却又是真正的乐府,因为体现了汉乐府精神。
“新乐府辞”本于白居易。白居易推动和有意识的写作准则——“缘事而发”“因事立题”成为了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进一步从文学理论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高潮。他的《与元九书》,便是一篇全面、系统的宣传现实主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白居易主张“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诗歌应该反映现实。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强调形式通俗、语言浅显。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现存三千多首诗,他把自己的诗分成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白居易的诗反映了政治、经济、战争以及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关系时政和社会问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最著名的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长恨歌》是一篇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作品以“长恨”为题,在作者看来,他所写的是一桩历史上的莫大的悲剧。诗歌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端,对唐明皇纵情误国和杨贵妃的恃宠乱政做了讽刺和批评,但诗歌转入后半部,诗人侧重描写了他们的悲剧遭遇,寄寓了一定的同情。因而形成了这部作品主题思想的复杂性。但这篇作品最感人的是后半部分,具有一般爱情故事的浪漫色彩。全诗构思精巧,描写细腻,抒情气氛浓厚,语言自然流利,具有音乐美,因而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琵琶行》是白居易遭受政治打击贬官江州司马时的作品。
诗中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飘零流落江湖的长安歌伎;一个是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他们虽然社会地位不同,但他们有相同的感受。在浔阳江头,琵琶语里,他们的哀怨和激愤组成了一支凄苦的歌。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寓抒情于叙事,寓叙事于抒情,把叙事、抒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诗里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生动。把琵琶女出场的神态及坐定后的演奏的情态表现的惟妙惟肖。
“琵琶行”运用语言成就是惊人的,如在音乐里的描写中,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把音乐旋律形象化了。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最大的贡献和影响是在于继承从《诗经》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即新乐府运动。他的现实主义诗论和创作对这一运动起着指导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