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的平仄格律
七律的平仄格律:七言律诗(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七言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七言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七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七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脚 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七律平仄的两个基本格式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七言律诗有四个标准平仄句型: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七律平仄?
"七律平仄?"我想不应该是问七律这两个字是属平声字还是仄声字。
七律的平仄格式有两种:起句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韵脚也有押平韵和押仄韵两种。
平仄的意思: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 (一)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二)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律和七律八种平仄格式?
格律诗有四种基本格式。即“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而格律诗从字数上来分,又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总体上来说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七律格律四种平仄格式如下:仄起平收:这种格式的首句以仄声开头,结尾以平声,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这种格式的首句以平声开头,结尾以平声,如“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仄收:这种格式的首句以仄声开头,结尾以仄声,如“仄仄平平平仄仄”。
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是:平起仄收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仄收不入韵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也叫“七律”。 其格律严密,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第一种是以“平平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古七律的平仄要求
根据平仄律,七言律诗有四个基本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即平起平收,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平平仄仄平平仄,即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仄仄平平仄仄平,应为仄起平收,即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仄仄平平平仄仄,即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
不一定的,七绝与七律的格律要求是一样的,所谓135不论,246分明,也就是说七个字句子中,位于1.3.5这几个位置的字平仄要求可以放宽,不一定要平仄相对。
七言律诗格律标准格式如下:1.平起仄收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仄起仄收不入韵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3.仄起平收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的四种平仄格律?
七绝的格律一般分为平起、平起首句入韵、仄起、仄起首句入韵四种。
以下是诗谱:
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起: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简称七绝,其起源已不甚清楚。明清人认为七绝起自萧纲、虞世南或是四杰的说法,都是指七言律绝。虽然七绝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确以律绝为主,但与五绝一样,古绝之形成还是先于律绝。现代国内外学者一般倾向于以北朝乐府民歌为七言古绝之源。也有学者认为七言古绝的源头应追溯到西晋的民谣。虽然汉魏时已有曹丕《燕歌行》这样成熟的七言歌行,但最早完整的七言四句体的出现,是在西晋的歌谣中。这就是逐句押仄声韵的《豫州耆老为祖逖歌》:“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思歌且舞。”
初唐时,七言绝句不仅数量较少,题材狭窄,而且在诗坛上的影响也很小,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不仅未能充分协律,而且作风比较板滞(如常用对仗作结,有类律诗的前半截),缺乏悠远的韵度。初唐比较知名的诗人如沈佺期、宋之问,律诗写得很好,七绝水平却一般。进入盛唐,大量的七绝诗人涌现,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以与五绝并驾齐驱。李白、王昌龄、王之涣、王维、贾至、高适、岑参、常建等确是当时诗坛上的一批七绝高手。代表七绝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龄二人。王昌龄率先并大力创作七绝,在他的笔下七绝的题材得到了大大拓展,举凡从军、出塞、怀古、赠别、狩猎、宴饮以及奉佛、崇道、闺思、宫怨等等,无不可用七绝来表现,扩大了七绝在诗坛的影响。李白的七言绝句则更能体现盛唐绝句的典型风貌。中唐时,擅长七绝的诗人不少,如李益和刘禹锡等,但基本路子并未突破前人。及至晚唐,七绝在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手里又有了新的发展。
七言绝句,由于可以不拘对偶,故构写自由;由于篇幅短小,故语句精炼含蓄,多言外之音;由于讲究声律,故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宜于低吟高诵。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甚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是诗歌各种体式中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