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吴澄传中的旦是什么意思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本义: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同本义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郑风·女曰鸡鸣》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世说新语·贤媛》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吴澄在当时声望甚高,“出登朝署,退归于家,与郡邑之所经由,士大夫皆迎请执业。而四方之士,不惮数千里,蹑□负籍来学山中者,常不下千数百人”(《元史·吴澄传》)。吴澄世代业儒。十五岁始读朱嘉《大学章句》;十六岁在场屋中识饶鲁学生程若庸,拜程为师,遂为饶鲁的再传弟子。
夜读书至旦,母忧其过勤来自《元史 吴澄传》。
原文: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
程朱理学与爱国主义
程朱理学与爱国主义 " 宋明理学是一门严谨的思辨性很强的理论体系。
不过,在《元史》中吴澄、吴当祖孙都有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说明吴澄家族不失为崇仁吴姓中的名门。(二)理学大师吴澄吴澄(1249~1333)字幼清,抚州崇仁人,元代著名理学家,学者称其为"草庐先生"。1.少年才俊吴澄三岁时就以超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在当地小有名气,五岁时他一天能学会一千多字。
吴澄说:“撰写 文辞,不可以给后世的人看,请等皇帝回京再上奏此事。”适逢皇帝 去世,此事也就罢了。泰定元年刚开设经筵,首先任命吴澄与平章政 事张珪、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年时,诏命修建太庙,议 论者常见同堂异室之制,于是修建了十三间祭室。
其学弘深该博,广平程钜夫,清河元明善,柳城姚燧,东平王构,同郡吴澄、揭傒斯,皆推服之。至顺二年,江西行省平章全岳柱聘为龙兴郡学师。明年六月,以疾卒。所著有《易类象》二卷、《书传补遗》十卷、《通鉴纲目测海》三卷、《知非堂稿》十七卷。同郡危复之,字见心。
程朱理学与爱国主义 " 宋明理学是一门严谨的思辨性很强的理论体系。
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的意思
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的意思是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常常名列前茅。此句出自文言文《元史·吴澄传》,吴澄(1249年2月3日至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凤岗咸口(今属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咸口村)人。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
勤劳。燃火复诵习《元史吴澄传》,意思是伺候母亲睡觉后,又重新点灯读书的意思,也就是勤劳刻苦,陈赫母亲燃火复诵习也就是比喻陈赫的母亲非常的勤劳,陈赫,1985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中国内地男演员、歌手、主持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世祖至元中,行台中丞吴曼庆闻其名,延至江宁学宫,中州士大夫皆遣子弟从游,或辟私塾迎之。在真州,来学者益众。远近尊之,称曰导江先生。以大臣荐,命为孔、颜、孟三氏教授。著《释奠仪注》。其及门知名者,夹谷之奇、杨刚中为尤显。卒。无子。有《经说》及文集行世。
虞集三岁就知读书,至元十二年(1275),汲携带家眷赴岭外,战争中无法携带书籍,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氏传》和欧、苏的文章,集听后都能背诵。返长沙后,在外傅处就读,虞集和弟弟虞般木都是在家接受学业的,离家后又与意志相合的世伯吴澄交往,故教与学都有深厚的渊源。
——诸葛亮《出师表》简陋的草屋。《后汉书·周燮传》:“有先人草庐结于冈畔,下有陂田,常肆勤以自给。”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三:“﹝ 刘知常 ﹞乃於所居之傍,辟草庐以居,时人谓之‘草庵居士’。
草庐的引证解释草庐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草庐的引证解释是:⒈简陋的草屋。引《后汉书·周燮传》:“有先人草庐结于冈畔,下有陂田,常肆勤以自给。”宋郭彖《睽车志》卷三:“_刘知常_乃於所居之傍,_草庐以居,时人谓之‘草庵居士’。”《元史·吴澄传》:“澄所居草屋数间,程_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
翻译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自幼聪敏,三岁能诵读古诗,五岁每日受课千余言,读书通宵达旦.母亲怕他勤奋过度,不让他多读.澄候母亲就寝后,又燃灯读书.九岁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总是名列前茅.长大成人之后,学习经、传,致力于圣贤之学.曾参加进士考试,未中.至元十三年(1276),人民刚归附于蒙古。
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 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初,澄所居草屋数间,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 天历四年六月,澄卒,年八十五。
①《易纂言》十二卷,元吴澄撰。《通志堂经解》本。此书采用南宋吕祖谦所定《古周易》本经传次序,每卦先列卦变主爻,每爻先列变爻,次列象占;《十翼》亦各分章数。训解阐说之文,各附经传句下。又有音释考证,经则附每卦之末,传则附每章之末。
《宋史·吴育传》全文翻译
《宋史·吴育传》 原文 :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问。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自秦悼王葬汝后,子孙从葬,皆出宦官典护。岁时上冢者,往来呼索扰州县。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具成数,毋容使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费殆半。宦官过者衔之。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不应。异时宗子所过,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 举贤良方正,通判苏州。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 *** ,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 。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 初尹开封,范仲淹在 *** ,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其在二府,待问以列卿奉朝请,育不自安,请罢去,不听。及出帅永兴,时待问尚亡恙,肩舆迎侍,时人荣之。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
译文 : 吴育,字春卿,是建安人。父亲叫吴待问。吴育年少时特别聪颖,博学多才,考中进士,参加礼部考试也第一,考中甲科。连续主持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的工作。自从秦悼王埋葬在汝地以后,其子孙跟着葬了一些,而且都是由宦官负责。每年上坟的人,来来往往索要财物,严重干扰州、县的工作和生活。吴育在襄城主持工作时,请求凡是官府需要的东西,开列出具体数目,不让使者胡乱索要。羊猪全部出自高级别的官员,因此百姓节省了供应费用差不多一半。来这里的宦官记恨他,有时半夜敲打县城大门,索要牛驾车,吴育拒绝不答应。以前皇族子弟所到之处,随意让打猎的鹰和狗践踏农田,但是进入吴育管辖的襄城境内,就互相提醒警告,不敢胡作非为。 吴育被举荐为贤良方正,做了苏州通判。庆历五年,授予右谏议大夫和枢密副使官职。过了几个月,改任参知政事。山东出现了强盗,皇帝派遣大臣(多由宦官担任)巡视,钦差大臣回奏皇上:「强盗不值得忧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受到山东人尊重爱戴,这倒是值得忧虑的事情。」 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吴育说:「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但是小人乘机来排挤大臣,其危害则很难抵挡。」 于是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 吴育在 *** 部门,遇到什么不平的事情敢说,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左右大臣都有难色。吴育论辩不止,于是向皇帝请求说:「我争辩这些事情,这是我的职责;只是能力有限,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于是又叫他做枢密副使。皇帝对大臣说:「吴育刚正不阿,是可用之才,只是嫉恶太甚罢了。」有一天,在宫中陪侍皇帝读书,皇帝顺便谈到「臣子的诋毁、赞誉,多出于爱憎的情感,这正是你应当注意的地方」 , 吴育说:「知道了就说出来,不如看清楚后就照办。圣明的皇帝的一举一动,像太阳月亮的光明。进用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长处,摒弃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坏处,那么阴邪之人就不能构成危害,公正之人就可以自立于世,这就是历代帝王执政的重要的方法。」 吴育性情精明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遇事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吴育辨论事理明白,使人听了后不会有疑惑。 起初治理开封府,范仲淹也在这里任职,因为有事情与仲淹闹了矛盾。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范仲淹有所奏请,多被办事职员所阻拦,吴育选取可行者坚决办理。他在二府任职时,他父亲以列卿身份上朝,吴育觉得不自在,请求撤消,没有答应他的要求。等到他出任永兴军职,他父亲身体还康健,用轿子迎接侍候,当时人们把它看成是值得荣耀的事情。晚年在西台任职,与宋庠用诗歌相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