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武陵春
《 武陵春 》作者 :李清照 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李清照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译文:在朱雀桥边,野草开满了花朵,夕阳斜斜地照在乌衣巷口。曾经在王谢堂前飞舞的燕子,如今却飞入了普通人家的院子里。注释:1. 朱雀桥:南京市中心的一座古桥,以桥上的铜雀像而得名。
体裁:词。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赏析:历来写愁之作颇多:或直抒胸臆,“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或巧用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或融愁于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这些都饶有趣味,各具特色。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写的武陵春这首词的意思
许多愁. 风已停歇,落花已化为尘土。我睡到很晚才起床,却厌倦得连头发都懒于梳理。风景依旧,但亲人却已逝去,所以觉得万事皆休。想要说出心中的烦闷,还未开口却已泣不成声。听说双溪的春天正是游春的好时节,想要去那里泛轻舟来释放一下沉闷的心情,可这舴艋小舟又怎能载得动这满腹的凄愁呢。
原文: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上片已经写到愁深似海了,下片一开头却又宕开一笔,从远处写来,并下了“闻说”、“也拟”等虚字。“双溪”,水名,在今金华城南; “舴艋舟”,是一种小船。李清照本是“倜傥有丈夫气”的女子,年轻时也极喜玩耍嬉戏。
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译文: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李清照的 武陵春 全首古诗。
李清照的《武陵春》全词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这里,“只恐”一词起到转折传神的表达作用,充分表达了词人心中的痛苦与哀愁是纵使“春尚好”、“泛轻舟”也无法消除的。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时李清照五十二岁。上年九月,金兵又南侵,李清照为了避难,从临安(今浙江杭州)溯富春江而上,经严滩,抵达金华。
原文: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译文: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在内容上:李清照的愁,思念丧夫之愁;李煜的是亡国之愁。写法上:李清照的是夸张的写法,来写愁之多;李煜的是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江水来比喻,以说愁之多。
《武陵春》中李清照将无形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的诗句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原文:《武陵春》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赏析: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武陵春李清照注音?
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的《武陵春》全文及注音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fēnɡ zhù chén xiānɡ huā yǐ jìn,rì wǎn juàn shū tóu。
《武陵春》是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译文: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全诗《武陵春·春晚》宋代 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
《武陵春·李清照》原文与赏析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十月,金与伪齐合兵南犯,李清照自杭州避乱金华。这首词是她到金华的次年春天所作。它是词人晚年生活的总括,其中有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也有亡国之痛。词意极为劲直凄苦。
“风住尘香花已尽”,花落春尽,一片凄清。“风住尘香”四字,令人有历经浩劫之感。几番风雨,落花满地,则狂风摧花之烈、落花之多,虽不言而自明。春光已被一扫而空,这卷地而尽的春日惨象,极易触动人们的愁怀。“日晚倦梳头”,梳头本晨起之事,日晚尚未梳头,正见其意兴阑珊,百无聊赖,心头有着沉重的悲哀。出语虽极平淡,但哀感深重。
“风住尘香花已尽”,只是引起人的愁苦的外在因素,而“物是人非事事休”,才是作者愁苦的真正缘由。靖康之难,金兵南下,丈夫亡故,青州的老家早被付之一炬,珍藏的文物也大半散失了。少女时代的悠闲烂漫的生活, *** 时代的夫妻恩爱、家庭幸福,一去不复返了。“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上韩公枢密、胡尚书诗》)词人目睹旧物,悲从中来。而这一切悲苦,皆由“物是人非”引发。而这种“物是人非”又不是个别的、偶然的、暂时的,而是一种广泛的、剧烈的、带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事事休”这一概括性的结语,虽是极平常话,却是词人含着血泪的徒唤奈何的哀叹,是她半生飘泊、愁苦无依生活的真实写照。抚今思昔,愁绪纷起,千言万语,真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正想要说,眼泪已是簌簌直流了。
清人毛先舒曾说: “词贵开拓,不欲沾滞。忽悲忽喜,乍近乍远,所为妙耳。”(《诗辨坻》)女词人李清照确有这样的本领,往往能在写到极凄苦处,忽而把笔宕开。上片已经写到愁深似海了,下片一开头却又宕开一笔,从远处写来,并下了“闻说”、“也拟”等虚字。“双溪”,水名,在今金华城南; “舴艋舟”,是一种小船。李清照本是“倜傥有丈夫气”的女子,年轻时也极喜玩耍嬉戏。现在心情凄楚,极需借游览以排遣,双溪春光好,是一个游览的好去处,因此自然产生了泛舟双溪的想法。但是,词人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泛舟一游岂能消解得了这深重的愁思?所以结果还是坐在屋里发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本无迹无象,难以捉摸,现在却说载不动,则愁重可知。这真是构思新颖,别开生面。李煜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愁,无穷无尽,形象而流动。李清照写愁,形容其重,船载不起,也形象而具体,无形的变成有形的了。《西厢记·长亭送别》崔莺莺末尾唱: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正是从此词中化出。王士祯有云: “‘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正可互观。‘八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花草蒙拾》)李清照的表达,文思新颖,恰到好处。
易安《武陵春》其作于祭湖州以后欤!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
易安《武陵春》后半阕云: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凄婉,又劲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此盖感愤时事之作。(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