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学习书法首先从篆书开始,这个说法有错吗?
学习书法,一般从隶书或者楷书入手比较好。“隶为楷之源,篆为隶之源”,这些是从书体形成的渊源关系来说的。
篆书脉络很清晰,分两大块,秦始皇以前叫大篆,大篆按年代排序,分别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统一之后就制定了统一文字,叫小篆。
对于“亦哭亦笑”的八大山人,你若因为他的字粗细变化不大,类似硬笔书法,就以为其艺术价值不高,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翻译:我们的车已坚固,我们的马已齐备。我们的车多美好,我们的马多健美。公卿大夫去狩猎 ,队伍浩荡旗飘扬。麀鹿惊慌速奔跑,公卿大夫追逐忙。牛角装饰好良弓,持弓待发不放松,我们驱赶群鹿首,鹿群踟躇向前冲。(群鹿奔跑)烟灰扬,进入猎围无处藏。麀鹿仓皇把命逃,它们趑趄且彷徨。
30*115cm。吴昌硕临石鼓文,尺寸30*115cm×4张,原大高清宣纸微喷字帖装裱,所以吴昌硕石鼓文字30*115cm。吴昌硕初名剑侯、俊,又名俊卿,初字香补,后更字昌硕,别署苍石、缶庐、苦铁等,浙江省安吉县人。
古代书籍的几种代称
(字帖)历代石刻的精华珍品在西安碑林。《碑林》是中国最大的石刻博物馆。 ③缣帛(jiānbó): 中国古代以丝织品为记录知识载体的。一般称为帛书,也有人称为缯书;因其色白,故又称之为“素书”。在发明纸以前,常在缣帛上写字,称帛书。帛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缣帛与竹片是同时并存的。
字帖,是现在的、普通大众的说法,专业的说法叫碑帖,实际上包含两大类,一类是碑,一类是帖。
《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石鼓文》 《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石鼓文》
《颜真卿祭侄文稿》: 这个字帖的书法结构严谨,章法匀称,是学习硬笔楷书的好范本。《字品录》: 这本字帖收录了历代名家的楷书作品,临摹这些作品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训练。1《石鼓文》: 石鼓文是中国古代碑铭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字体端庄古朴,是学习者研习硬笔楷书的优秀素材之一。
学习软笔书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临摹,临摹肯定要选择合适的字帖,这里有几种挑选字帖的方法可供大家参考一下。
谢谢邀请答问。 临摹字帖很象≠学习书法已经成功。 把追求"临摹字帖"的目的瞄准于"很象",就已经入了邪道了。
学书法临字帖需不需要像?答案就在这里!
背临的前提是能背贴,就是将贴中内容笔法字形结构都记下来,然后再写出来,这就是我说的“烂熟于胸”,没有对原帖的充分理解,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常说某某人写字有二王遗风,就是说此人临摹二王的字帖较多,不看帖写出来的字也很像二王书法。
我们先说字面意思。 这里再重申一下,八大山人只是借石鼓文上的字用一下,与石鼓文中记载的故事毫无关系。 嘉树,佳树,指红楼梦惜春判曲中的婆娑树。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既止(参见婆婆局), 则天子永宁。 天子永宁, 即皇平安,或皇安平。 前些天在谈《个山小像》时,楼主曾提及黄安平便是皇安平。
大篆,浑厚朴茂风格的,可以临《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号季子白盘》,《石鼓文》为石刻之祖,气势古朴。小篆,有“玉箸篆”,或称“铁线篆”,是“二李”风格的,线条圆润,运笔匀平,使转流畅,一以贯之。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可临习。
石鼓文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誉,像清代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练字字帖的推荐如下:现代字帖。字帖特点:在硬笔用笔上会简化很多,主要练习的是字的结构和章法,不会像毛笔笔头是软的,需要着重练习基本笔画的形态和提按。适合人群:毫无基础的练字小白,希望快速提升写字水平。字帖推荐:比如田英章,荆霄鹏,李放鸣,丁永康,顾仲安。古代字帖。
古帖字帖推荐?
古帖字帖有很多,楷书有颜柳欧赵的各种碑帖,如勤礼碑、多宝培、九成宫、玄秘塔等,行书有米芾的蜀素和苕溪诗、苏轼的黄州寒食诗,集王羲之圣教序等。
你想要学习哪一种书体? 提供一个选择字帖的思路,范例如下。 如果你想要学习楷书,那么问题又来了,你想要学习是谁的楷书?
学习篆书有哪些值得一练的字帖? 我个人对篆书不是很了解,但常看见我的老师教学生时先练小篆。
可以分为楷书、草书、行书、隶书、篆书。篆书 篆书,即象形性较强的书体;即隶书之前的字体。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小篆,是秦国宰相李斯的书法精品;也是秦始皇实施书同文采用的字体。
练好楷体字,再练其它书体,如行书,相对来说是要容易一些。 书法的基本功骨力、筋力、节奏。在楷书煅练中可获得。
吴昌硕石鼓文书法作品
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等
吴昌硕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 “诗、书、画、印” 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集有《缶庐集》。
吴昌硕的楷书,始学颜鲁公,隶习汉代石刻,篆学石鼓文。行书学黄庭坚、王铎。
吴昌硕书法作品,以篆书、行草为主,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变长,取纵势,用笔雄浑饱满,有篆书痕迹,将篆书、隶书溶为一体,形成自己书法的独特面貌。
吴昌硕隶书,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
中年以后,博览众多金石原件拓本,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反复钻研,故所书石鼓文,凝练遒劲,风格独特。
60岁后所书石鼓文尤精,圆熟精悍。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
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
《西泠印社记》是吴昌硕71岁时,为纪念西泠印社成立而书写的碑文,辞章与书法俱佳,是吴昌硕人书俱老时期小篆艺术风范的杰作。
《石鼓文》 为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刻于 十个鼓形石上,故得名。每石有一首四言诗,内容是咏秦国君游猎之事,所以“石鼓文”又称“猎码”文字。
原石高约三尺,径二尺许。由于屡经兵火摧残,风雨侵蚀,故而漫漉颇甚。其中一石在宋代被改凿为白,另一石也不存一字。据郭沫若统计, 《石鼓文》字形完全的有465字。
《石鼓文》线条较金文更匀整圆润,字形结构较甲骨文、金文简单,整齐而略呈长方,平行线条多作排列装饰。严谨茂密,用笔圆劲挺拔,笔道道劲凝重,字距、行距开阔均衡,疏朗如晴空星月,字大逾寸,气韵淳古,雄强浑厚,朴茂自然,颇受历代大家推崇,是入手大篆的极佳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