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关于空的诗句)

十年一搏六月梦deg 名人名言 21

关于空的诗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人生应当尽情享乐,不要让美酒空着对着明月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赏析:以黄鹂鸣叫隔着枝叶,传达了孤独和空寂的意境。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诗鉴赏 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的意思是:不要看到长安(这里指繁华的城市或享乐的场所)的人们在享乐,而自己却白白地让大好时光消逝。这句话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人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时间,不要虚度光阴。在繁华的城市中,人们往往会被各种娱乐和享受所吸引,从而忽略了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颀写的《送魏万之京》。莫:不要。易:容易。蹉跎:虚度年华。诗句意思:不要把繁华的长安看作行乐的地方,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诗人劝诫魏万要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原文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

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时间干一番事业。整首诗表现了诗人跟友人深切的友情,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原文:《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出自李欣《送魏万之京》 全诗: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出自哪里?

出自唐代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树色 一作:曙)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

夫妻之间别离的文言文最经典的当属出土于敦煌唐代的《放妻书》,全文如下: 某李甲谨立放妻书。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这是李颀劝勉赴京友人的话,大意是: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的地方,在那里虚度时光。蹉跎(cuōtuó),耽误、虚度的意思。诗句情真意挚地表达了对后辈的殷切期望。诗句出处:李颀《送魏万之京》。原文: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这句诗出自《送魏万之京》 作者是李颀 创作于唐朝盛期 是一首送别诗 李颀是长辈,魏万是晚辈,作为长辈送晚辈。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原文_翻译及赏析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唐代·李颀《送魏万之京》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树 色 一作:曙)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唐诗三百首 , 送别 , 友情 , 叙事 , 写景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像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著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魏万后改名魏颢。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李颀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镟开镟落镟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 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 荆江日落阵云低,横戈跃马今何时。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幽兰镟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