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贤良策(董仲舒提出对贤良策之后汉武帝采取的文教政策不包括)

花落相思尽 古诗鉴赏 15

诠释和证明的区别?

诠释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uán shì。指说明;解释;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或者是用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也可理解为:对某事的讲解、证明。

诠释意思是指说明、解释的意思。 详细释义: 唐 颜师古 《策贤良问》之一:“厥意如何?佇问詮释。

汉代董仲舒的对贤良策,是这种文体的名篇。至于"射策",后来则成了一个典故,杜甫《醉歌行》说"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门期第一",就是在应举考试的意义上运用这个典故的。 魏晋以后,地方察举孝廉、秀才的制度基本未废。所以李密《陈情表》说:"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 就是解释、讲解、说明和表明的意思。

对贤良策,篇名。西汉董仲舒撰。载《汉书》本传。以贤良对答武帝三次策问,故名。共三篇。因讲述天人关系,又称天人三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至上主宰,王权天授,王者须承天意以从事,施行道德教化,实行大一统。

(一)《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即汉代文教政策,详见该章第一节)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向汉武帝提出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第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第二,兴太学以养士。第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对贤良策,西汉董仲舒撰。载《汉书》本传。以贤良对答武帝三次策问,故名。共三篇。因讲述天人关系,又称"天人三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至上主宰,王权天授,王者须"承天意以从事",施行道德教化,实行大一统。

董仲舒 《对贤良策》是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主张,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汉书》记载:董仲舒连对三策,而授以江都相。 《汉书》记载,《天人三策》(“贤良三策”)是汉武帝的三问和董仲舒的三答。

蟾宫折桂:科举时代比喻考取进士。出 处:《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

董仲舒提出对贤良策之后汉武帝采取的文教政策不包括

汉武帝采取的文教政策不包括推行科举制度。董仲舒与贤良策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贤良策”,主张以德才兼备的人来担任官职,而不以身份和血统为准则。这一理念强调了个人的能力和品德在担任官职中的重要性。

广寒宫殿秋无际,玉宇琼楼隔人世。书郎两腋生清风,飞上层霄折丹桂。 霓裳羽衣歌且停,老兔奔走嫦娥惊。寄声为报后来者,此树固非平地生。

董子对贤良策三 制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上嘉唐、虞,下悼桀、纣,寖微寖灭寖明寖昌之道,虚心以改。今子大夫明于阴阳所以造化,习于先圣之道业,然而文采未极,岂惑乎当世之务哉?条贯靡竟,统纪未终,意朕之不明与?听若眩与?

汉武帝时期,历史的舞台上闪耀着一位思想巨匠的身影,那就是董仲舒。他以“对贤良策”三策之名,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学术与政治格局,更留下了深远的教育烙印。这三策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的哲学探讨,也因此被称为“天人三策”。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65.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

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B)

A. 王充 B. 董仲舒 C. 贾谊 D. 郑玄

《对贤良策》的基本扩展:

对贤良策,篇名。西汉董仲舒撰。载《汉书》本传。以贤良对答武帝三次策问,故名。共三篇。因讲述天人关系,又称天人三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至上主宰,王权天授,王者须承天意以从事,施行道德教化,实行大一统。在学术思想方面,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基本介绍的扩展:

董仲舒是广川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对贤良策,西汉董仲舒撰。

载《汉书》本传。以贤良对答武帝三次策问,故名。共三篇。因讲述天人关系,又称"天人三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至上主宰,王权天授,王者须"承天意以从事",施行道德教化,实行大一统。在学术思想方面,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在教育方面,主张"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称太学为"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原"。要求地方高级官吏岁贡"吏民之贤者",以便朝廷"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把养士与举士结合起来。认为"以教化为堤防"是国家长治久安最可靠的保证。直接影响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汉武帝即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武帝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

董仲舒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标签: 董仲舒 贤良策 策问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