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两大代表是谁?
儒家两大代表分别是孔子和孟子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称。儒家五圣在儒家学派中占重要地位,为历代儒客尊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1. 孔子(约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提倡仁义礼智信价值观,开创了儒家学派。弟子记其言行,杂以己言成《论语》一书。
儒家代表人物有哪些?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王守仁、曾参、颜回、陆九渊等。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春秋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称为“圣人”,主张:提倡仁礼(仁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 先秦时期 孔子把“仁”视为“至德”。
孔子(至圣)、孟子(亚圣)、荀子(后圣 )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孟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一书中,他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人的自觉性。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和善良的本性,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他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社会的公正。
儒家学派四大学派有哪些?
独尊儒术型的儒家学派,是指恪守先秦儒家大师孔子、孟子、荀子的传统和基本精神的学派。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是谁?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是由20篇492章共同组成,成书于战国前期的语录体散文,全书共16000字,是记录着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题主是否想询问“在先秦诸子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谁”?孟子、荀子。先秦诸子是指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时期,这段时间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荀子。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有:孔子 孔子,儒家创建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孟子 孟子,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苟子,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
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学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
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如下:
一、孔子
孔子,儒家创建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主张“克己复礼”,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二、孟子
孟子,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要养民、教民,取民有制,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荀子
荀子,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自然论,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观。
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立,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君子、小人都一样,“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重视人的作用,激发了人的进取心,对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董仲舒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五、朱熹
朱熹,新儒家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