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活板朗读节奏划分?
节奏划分 活板 宋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苏教版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文目录 (序号为排列的次序。
《活板》《采草药》《雁荡山》 柳永,字耆卿,北宋婉约派词人。《雨霖铃》 周敦颐,字茂叔,著名哲学家。《爱莲说》 姜夔,南宋词人。《扬州慢》 (七)元明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杂剧作家,写了60多种杂剧,现存18种。
活版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活版是用活字、铅条、铅空、图版等各种材料组织在一起排成的版面。活字排版须经过铸字、拣字、排版(排表、拼版)、打样、校对、查红样和刻字、改版等工序。在书刊印数不多且不再次印刷时,活版可直接上机印刷,即活版印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活板》创作背景《活板》创作于北宋年间,当时经济发达,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与活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基本上同时代,且亲眼见过由自己的侄辈珍藏的活字,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活板》作者介绍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5《以虫治虫》6《梵天寺木塔》7《论语八则》8《狼》七年级下册6 9《赵普》10《黄鹤楼》11《于园》12《黔之驴》13《爱莲说》14《两小儿辩日》八年级上册5 15《晏子使楚》16《人琴俱亡》17《小石潭记》18《记承天寺夜游》19《治水必躬亲》八年级下册7 20《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
初中语文文言文有多少篇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第一单元(借物抒怀)《竹溪记》第二单元(道德修养)《陋室铭》《诗词曲三首》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第三单元(事理说明)《活板》《山市》第四单元(小说之林)《核舟记》第五单元(人生体验)《送东阳马生序》《古诗二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无题。
古人给字的排类,用韵部来分别.类似于现在用abc这样的声部来分别 中学课文有一篇沈括的《活版》,谈到毕升做出来的泥活字:“每韵为一贴。
要求。沈括《活板》是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新增篇目,这篇课文是需要全文背诵的。沈括《活板》简述了活板印刷术的方法,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活板》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2《活板》选自《梦溪笔谈·技艺》作者沈括,字存中。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2《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的《虞初新志》。课文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2《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是清代林嗣环,《虞初新志》是清代人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活板课文怎么背?
关于这个问题, 1. 分段背诵:将整块板分成几个小段,每次只背诵一小段,等熟练后再加上下一小段,逐渐拼接成整块板。
活板是初中7年级的课文。《活板》是北宋官员、科学家沈括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关于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记录,详细记载了活板制作与印刷的过程 ,通过沈括的介绍,活板的面貌在读者面前得以清晰地展现。文章条理清楚而有序 。
《马说》、《陋室铭》、《活板》、《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2《活板》23《核舟记》24《口技》25《送东阳马生序》九年级上册7 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31《岳阳楼记》32《醉翁亭记》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下册8 34《曹刿论战》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
九年级下册的附录就有了,你可以对照着看书下的注解,这样记忆比较牢靠。又复习了一遍课文,何乐而不为呢?
可以重复使用多次印刷一个字做好了以后还可以用刮掉还可以用来刻别的字澳盘男排
活板原文及翻译简短
一、原文(出自北宋 沈括《梦溪笔谈·技艺》):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二、译文: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
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扩展资料
一、关于《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
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_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因为作者沈括在梦溪园完成作品。笔谈,则是由于平时和客人在园内交谈,作者经常将“与客言者”记录于册,友朋聚散无常,时长日久,作者觉得好像自己是“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故用名“笔谈”。
二、作者简介
沈括(1031年—1095年)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_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_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