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简介资料(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作者简介)

流星划过sky 古诗鉴赏 17

野望·东皋薄暮望作者简介

王绩,隋末唐初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他是隋末名儒王通之弟。在隋炀帝时期,王绩被举荐为孝悌廉洁的优秀人才,被授予秘书省正字、六合县丞的官职。在唐朝初年,他依旧保持原官在门下省待诏。王绩性格简朴旷达,极其喜爱饮酒,因此被称为“斗酒学士”。

唐初的这些诗人, 处于格律诗逐渐成熟阶段。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标准的律诗,后来的王绩其五律就非常工整,不过当时折腰失黏的诗还是比比皆是。

“五斗先生”王绩: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奉旨做官只为三升美酒 王绩出身儒学世家山西王氏,他的兄长是被《三字经》列为诸子百家五子之一的“文中子”王通。 王绩得到家学的熏陶,自幼饱读诗书,他十来岁的时候,便成为了家乡远近闻名的青年才俊。

王绩(585--644):汉族,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唐朝医生、著名诗人。其兄王通,也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唐初诗人王勃是他的侄孙。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

王绩 唐 他有什么头衔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初唐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乡。主要成就 王绩虽爱好广泛,但其最突出的成就还是在诗歌。

王绩,生于公元585年,逝于644年,唐代的一位杰出医生与著名诗人。他以字“无功”自标,号为“东皋子”,绛州人氏。王绩的兄长王通亦为当时名医,而他本人曾担任过秘书正字的职务。后因借故辞归,专注于以医药济世。他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代诗人王勃的侄孙。

王绩,字无功,出生于公元585年,籍贯为绛州龙门(现位于中国山西河津)。他是王通的弟弟,常在东皋之地居住,因此人称东皋子。在隋朝时期,他曾担任秘书省正字一职,到了唐朝初年,他以原有的官职在门下省待诏。然而,他后来选择了弃官归隐,过上了放浪形骸、纵情饮酒的生活。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作者简介

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出生于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是隋末知名学者王通的弟弟。在隋炀帝时期,因其孝悌廉洁的品德被推荐,担任秘书省正字和六合县丞。然而,由于对酒的热爱,他因饮酒过多而被弹劾,选择了返回家乡隐居生活。

在中国古代诗坛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星——王绩(约589—644),字无功,他以其独特的经历和卓越的诗歌成就,为唐代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出生于古绛州龙门县,王绩的家族背景和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自称为东皋子,出生于现今山西省河津县的绛州龙门。他是隋末著名学者王通的弟弟。在隋炀帝时期,王绩因其孝悌廉洁的品德被选拔,担任秘书省正字和六合县丞的职务。然而,由于对酒的热爱,他因饮酒过量而被弹劾,被迫返回家乡隐居。

王绩因为焦革的妻子去世,没有人给他送酒,于是感叹之后辞官隐居。武德初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按照门下省例,日给良酒三升。弟弟王静问王绩:待诏快乐否。王绩回答说:良酒三升使人留恋。待中陈叔达闻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时人称为“酒学士。贞观初年,以病罢官。

王绩王绩诗

王绩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野望》描绘了傍晚时分,东皋上一片宁静的景象,树木和山岭都被秋色笼罩,牧人和猎人归家的画面,透露出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绪。"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人群中找不到共鸣,只能通过吟唱古代的采薇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王绩,字无功,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是隋唐之际的文学家。王绩,性格放达,不喜俗礼。凡乡下举办婚丧喜事,他都不参加。隋炀帝大业年间,推荐人才时,他授秘书省正字。因为不喜欢在朝廷做官,所以要求做六合县丞。任职时,他嗜酒不干事,因此被弹劾解职。他叹息说:到处是罗网,还是回家安心。

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作者简介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卷37_1「古意六首」王绩 幽人在何所,紫岩有仙躅。月下横宝琴,此外将安欲。材抽峄山干,徽点昆丘玉。漆抱蛟龙唇,丝缠凤凰足。前弹广陵罢,后以明光续。百金买一声,千金传一曲。世无钟子期,谁知心所属。竹生大夏溪,苍苍富奇质。绿叶吟风劲,翠茎犯霄密。霜霰封其柯,鹓鸾食其实。

《野望》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简介和诗歌所描绘的内容

写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作者简介 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弟。常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原文为: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王绩这个人,只有父母,没有朋友,自己给自己取个字叫无功。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不与答复。他以为虽有道行于自己,却无功绩于当时。也不去读书,自然也能达理。不知荣辱,不计利害。靠官俸起家 。经历了好几个职务才升过一阶官。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戏说王绩:仕与隐,醉与醒,斗酒学士的矛盾纠结! 古代文人多好酒,魏晋以来,诗歌风流,一大半都带有酒气。饮酒似乎成为古代文人的必备技能,从古至今,文人与酒就交织在一起,而诗人与酒情缘更浓,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诗酒文化”。

野望作者简介

1、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人。隋唐大臣,文中子王通的弟弟。

2、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出授六合县丞。面对天下大乱,弃官还乡。武德初年,待诏门下省。贞观初年,因病去职,躬耕于东皋山(今山西省河津县东皋村),自号“东皋子”。贞观十八年(644年),去世,时年五十六岁。

3、个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野望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这首诗由景入题,忧时忧国,语言淳朴,感情深沉。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标签: 王绩 东皋子 诏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