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句话的典故?出自哪?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典故来源于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周瑜和他的妻子小乔。这句话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为您 典故概述:该句提到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描绘的是周瑜和小乔的美好婚姻生活。周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谋士,他在赤壁之战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写的是:历史上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的赤壁之战 苏轼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当太守。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属于宋朝的士大夫阶层。宋朝是士大夫的乐园。太祖誓不杀士大夫的律令,使宋朝文臣活得比其他任何一个朝代的文职官员都自由、潇洒甚至大胆。
通假字: 华:通“花”,花白。 尊:通“樽”,酒杯。 词类活用: 东:向东; 古今异义: 大江:古意是指长江,现代意义是泛指江河。
引用了三国时期,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的典故。原词是苏轼写的,内容如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首《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 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
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什么典故吗?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出现的典故有:1. 火烧赤壁:三国时期,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的典故。通过全诗中的“三国周郎赤壁”和“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以看出是在引用火烧赤壁的典故。2. 儒将周瑜:通过全诗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可以看出此引用。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在1082年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创作了《念奴娇》这首词,此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已有两年。黄州城外的赤壁矶,以其秀美的风景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成为了他们的游览胜地。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有采用用典的手法,引用了三国时期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的典故。相关词句内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写的是历史上什么事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写的是: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的赤壁之战。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词作,其中运用了许多典故。以下是对其中出现的典故的解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引用自《诗经·大雅·江汉》中的“江汉之流,复有滔滔”。这句诗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苏轼借此表达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
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周瑜。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后,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歌歌颂了三国时期的哪位英雄人物?谈谈他的经典故事。
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念奴娇》曲名,来源于唐天宝中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 元稹《连昌宫词》云:“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看到了什么?他想到了什么? 从这首词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题中的赤壁,是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山崖。“怀古”,是古人写诗词常常采用的一个题目。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咏历史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首词就是苏轼游览黄州赤壁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有所感触而写。其实,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吴三国争雄,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另一个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这里词人借怀古以抒怀抱,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
怀古的重要一环,是怎样把今和古联系起来。苏轼望着波涛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古以来那些才华出众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源源而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了一样。于是,他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大江即长江。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声韵的要求外,也显得更有气魄。“千古”,指久远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战争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旧的。“垒[lěi]”,指营盘。“人道是”,据说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零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公瑾”,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纶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樯”,帆船上的桅杆。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神态。“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再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寥寥几笔,显示了作者艺术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对比之下,四十七岁的苏轼深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象他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华发)吧!自嘲之余,一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樽”,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酹[lèi]”,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及怀念,构成了豪放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