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政制的变化与尚书台
下设六曹,分掌人事、行政、司法、外交等诸事宜。尚书台从最初的少府属官变为国家的中枢机构和皇帝决策与发号施令的权力机构,朝廷与地方的诸般事务须经尚书台而总揽于皇帝,三公行政权因此大为缩小,实际上成为名义职位。尚书台的设立,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了专制皇权。
尚书台是汉代早期设立的政务处理机构,主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管理各种事务的奏疏。其长官称为尚书令,是重要的高官之一。到了魏晋时期,尚书台逐渐发展成为了更为完备的尚书省,成为一个更为完备的中央行政机构。尚书省不仅处理日常政务,还更多地参与到国家政策的决策和执行中。
中国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机构之一。始名尚书台,后称尚书省。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起来的。
到了秦朝的官员体系里,少府手下有四名官员在殿中主管发放文书,从此便称呼他们为尚书,尚就是主管的意思。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丞等官职,但隶属于少府,还没有什么地位。
什么是宪部尚书?
宪部尚书,官名,即刑部尚书。 隋朝始置。文帝开皇三年(583)由都官尚书改名。 唐朝沿置,正三品。唐中叶后,多以外官兼任,渐成空衔,侍郎实掌部务。
最初的尚书,作为少府的低级官员,其职责局限于宫禁之内,负责传递和保管文书,是皇室内部事务的管理者。然而,西汉武帝时期,为削弱丞相权力,他设立了内朝,尚书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内廷决策的重要参与者。霍光等权臣开始兼任尚书事,标志着尚书台的权力开始显现。
曹魏时,由于曹爽及司马氏父子先后操纵曹魏政权时, 都利用尚书机构发号施令,使汉魏以来权力日益上升的尚书机构在西晋时取得了朝廷大政的决策权。
当时的“秘书”应理解为“秘密之书”的简称,是指宫廷内秘藏的书籍。
中书令、尚书令在西汉并置.而尚书台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所设立,是为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其中有尚书令一人。
中枢部内阁军机处六部是哪个朝代?
清朝。 中枢部由内阁,军机处和六部组成 内阁 於明宪宗成化(1465年—1487年)首辅制臻至成熟;历代著名的大学士包括张居正等。
东晋以后,尚书事务的权力分散,有时有多人共同负责。西晋灭亡后,北方十六国中,除了前凉和西凉效仿江南政权,未设立尚书台,其余政权皆设有尚书令、仆射等官职。北魏沿袭魏晋制度,建立尚书台,设有三十六曹。东魏和北齐继承了北魏的传统,尚书的权力较大。西魏时期,宇文泰则通过大行台制度执政。
汉成帝时增设“尚书”职位,开始实行分曹处理事务。东汉光武帝刘秀为防止权臣干政,将重大决策权交予尚书,尚书台因此而得名。
汉代始设尚书台,隶属少府,但自武帝以后即与闻政务,东汉更由其综理政务。魏始以尚书台为独立机构,国家正式政务中枢。汉成帝时,尚书开始分曹,在尚书之下设五曹,其中三公曹主断犾。至东汉时,在尚书下分六曹,其中二千石曹"主辞讼事"。
尚书台是如何从秦汉起源的?
秦及汉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或启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汉武帝刘彻时,进一步强化君权,政事不专任二府(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尚书因主管文书,省阅奏章,传达皇帝的命令,地位逐渐重要。武帝游宴后庭,为便于出入宫禁,用宦者主管尚书事务,称为中尚书令,简称中书令,又兼谒者之职,因称中书谒者令。但在宦官为中书时,也有士人任尚书之职,如张安世曾于武帝时任尚书令,五鹿充宗于元帝时任尚书令。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先后为中书令,“权倾内外”。由宦官典尚书的制度,受到大臣激烈反对。到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终于专用士人。由于尚书在西汉已成为政府机要部门,所以凡是掌握实权的大臣都领尚书事,如霍光以大将军领尚书,王凤以大司马领尚书。
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晚期的权臣专政,有意削弱相权,太尉、司徒、司空居三公高位,名为宰相,而实际权力则逐渐移于尚书。当时,尚书机构称台,有令、仆射各一人,尚书六人,分主六曹(或说为五曹六尚书,其中三公曹置尚书二人)。令、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各一人,“掌录文书”,并检查各项事务是否按时完成。尚书之下有侍郎三十六人,分属六曹,主起草文书;又有令史十八人(每曹三人),主抄誊文书。此时尚书台已成为组织复杂的机构,成为政府的中枢,号称中台。所以章帝时韦彪说:“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是在东汉,尚书台仍然算是少府的下属机构。尚书令、仆射、尚书等官的禄秩都较低,令秩千石,仆射、尚书秩均六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