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首再拜(为什么古人写信常用“顿首”二字?)

韶华倾负 好词好句 17

叩首,稽首,顿首的区别?

区别 叩首,旧时汉族交际礼仪。祭祀天地祖宗,晋谒君长父老,一种较重的跪拜礼。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

七十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原文 原文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

顿首的意思是:无声痛哭,泪如血涌,磕头表示致敬。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亦指旧时信札中常用作向对方表示敬意的客套语。

再鞠躬”,是由“再拜”演变来的。 古人行跪拜礼,分为长跪、顿首、再拜等。 跪地后,双手在胸前合抱,然后俯头向前,额头触碰到双手,这叫拜。

顿首再拜有什么意思?顿首再拜的拼音是什么

成语顿首再拜读音dùnshǒuzàibài释义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再拜:拜两次。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亦指旧时信札中常用作向对方表示敬意的客套语。

【释文】:臈白十五斤谨上纳,知彼无故以致此后过时矣,门中康胜。芾顿首再拜 米芾草书作品欣赏《臈白帖》 纸本,纵30.5厘米;横23.7厘米。

都是叩头之意。《周礼·春官·大祝》就提到九种跪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膜拜。

顿首"。如《左传》记楚人申包胥因为国家危亡,在秦适九顿首于赵宣子,以求秦国援兵。再拜, 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再拜之礼,用于平辈之间。如果是臣对君,再拜之外,还要行稽首礼。北宋初书信结尾处常用"某再拜",本为对尊长的敬词,后来也常用于平辈之间。表示尊重及礼貌。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 “顿”是稍停的意思。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苏轼的《答李端叔书》全文翻译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髣髴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独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原文】 轼顿首再拜鲁直教授长官足下1。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之坐上2,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

“巩顿首再拜”出自宋代曾巩的《寄欧阳舍人书》。“巩顿首再拜”全诗《寄欧阳舍人书》宋代 曾巩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臣邦彦顿首再拜曰:自古受命之君,多都於镐京,或在洛邑。惟梁都於宣武号为东都,所谓汴州也。后周因之乃名为京,周之叔世,统微政缺,天命荡杌,归我有宋。民之戴宋,厥惟固哉,奉迎銮舆至汴而止,是为东京。六圣传继,保世滋大,无内无外,涵养如颂或一。含牙戴角,莫不得所。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 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

顿首再拜的解释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再拜:拜两次。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亦指旧时信札中常用作向对方表示 敬意 的客套语。 词语分解 顿首的解释 磕头;叩头下拜常 用于 书信、名帖中的敬辞辨九拜,一曰 稽首 ,二曰顿首。;;《周礼;大祝》丘迟顿首。;; 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详细解释.磕头。

顿首再拜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 【成语意思】: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再拜:拜两次。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亦指旧时信札中常用作向对方表示敬意的客套语。

「顿首再拜」是一种古代的尊敬和敬意表达方式,一般用于向有地位或高尚品质的人表示敬重和致意。顿首表示鞠躬,再拜则表示更加深刻的尊敬。这种礼仪在古代仍然十分普遍,现在虽然较少使用,但在一些宗教仪式和正式场合中仍有所体现。在哪些场合使用「顿首再拜」?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比如说,在古人的书信落款中,常常说“顿首再拜”等。那么?如何行顿首礼呢?郑玄解释说:“拜头叩地。”意思是说,跪拜时,先下跪,拜手,而后拱手下触地,头亦随之下俯,以额叩地,叩而即起。如果额部触地后,不立即抬起,就是“稽颡[sǎng]”(颡,额头)礼,是主要用于丧葬场合的跪拜礼。

百拜:多次行礼;顿首:就是叩头的意思。百拜顿首是极力恳求的意思。 语出《史记·周本纪》:“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

为什么古人写信常用“顿首”二字?

为什么古人写信常用“顿首”二字?中国用书信作为往来沟通的方式,可以追溯至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如《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书札就是信函。

“顿首垂足”是一个形容人极度疲乏的词语。其中“顿首”是指以头叩地,而“垂足”则是指双足下垂,形容没有力气支撑身体,只能躺在地上休息。

空首的礼仪动作是:跪下并拱手,头部向下至手部,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振动的礼仪动作如下:先进行拜手礼,然后重复顿首的动作。振动也是丧礼中的一种拜礼。吉拜的礼仪要求是:先拜手,然后重复顿首的动作。这也是丧礼中的一种拜礼。凶拜的礼仪要求是:先进行顿首,然后再拜。

王羲之顿首再拜。孔侍中帖【原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译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告:最近我请孔侍中的信使送去了一封书信,想必已经收到。(写该信时)我还不知道领军得了病,现在补充问候。忧悬帖【原文】 忧悬,不能须臾(yú,读鱼)忘心。故旨遣取消息。

顿首即叩首,即俗话说的“磕头”,九拜之一。 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

在下顿首再拜。久仰大名,我曾拜读足下诗文,虽所见不多,也足以评断您之为人了。自惭平日书信往来甚少,公患病之时也未书只言片语送抵床前,倒是我弟子由先捎来先生书信,既便如此我还犯懒没有回复,实在是礼数不周,万望海涵。在下对公如此,而您却再次来信询问,待我之厚,令我无地自容啊。

文言文黄鲁直敬重苏轼翻译

黄鲁直敬重苏轼

鲁直晚年县东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

译文

黄鲁直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

1. 黄鲁直敬重苏轼的译文 黄鲁直敬重苏轼

鲁直①晚年县东坡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

(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译文

黄鲁直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

[注释]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②东坡:即苏轼。

[文化常识]

“江西”及其他。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出现了“江西”、“江东”的现象。“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分地区;“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分地区。由此可知,古人说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县 ②门 ③耳

2.翻译: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②安敢失其序哉? 。

3.“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有以把谁上谁下问黄鲁直;②有人认为黄、苏两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③有人问两人在当时谁高谁低;④或者说在当时两人地位不相上下。

还有就是,不要偷懒自己要翻,抱歉网上只有这个。

作为YJ的学生要努力啊 !!!!!!!1

2. 《黄鲁直敬重苏轼》翻译 黄鲁直敬重苏轼 鲁直晚年县东坡像于bai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或以同时声实du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zhi鲁直本意。 译文 黄鲁直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dao,很供敬地作揖施礼.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专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属,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

3. 黄鲁直敬重苏轼鲁直①晚年县东坡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 1.①同“悬”,挂②门生,即学生③罢了 2.①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尊敬地打躬作揖;②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 3.② 1、关键词:①县,通假字,“悬”,“县东坡像于室中”,根据意思可以推断出来。

2、疑难句子: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蚤”,同“早”;“衣冠”是动词,两个词3、根据后文“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黄庭坚听了这话以后,诚惶诚恐;前文他悬挂苏轼的像,十分尊敬可以推断,黄庭坚十分敬重苏轼;黄庭坚是苏轼的弟子……可以推断出来[文化常识]“江西”及其他。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出现了“江西”、“江东”的现象。“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分地区;“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分地区。

由此可知,古人说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译文】黄鲁直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

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

4. 如图,请翻译整篇文言文,谢谢 《黄鲁直敬重苏轼》原文: 鲁直晚年县东坡像于室中,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

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 全文翻译: 黄鲁直(黄庭坚)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悬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

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江西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

5. 方叔归阳翟,黄鲁直以是诗叙其事,送之东坡焉 东坡知贡举 【原文】 东坡知贡举。

李豸(方叔)久为东坡所知。其年到省,诸路举子人人欲识其面。

考试官莫不欲得方叔也,坡亦自言有司以第一拔方叔耳。既拆号,十名前不见方叔,众已失色。

逮写尽榜,无不骇叹。方叔归阳翟,黄鲁直以诗叙 其事送之。

东坡和焉,如:“平生漫说古战塲,过眼真迷日五色”之句,其用事精切虽老杜白乐天集中未尝见也。(宋 朱弁《风月堂诗话》) 【译文】苏东坡主管科举考试。

李豸(字方叔)很早就被苏东坡所赏识。这年来到省城(应考),各地的举人都想和他结识。

主考的官员没有一个人不想录取李豸,苏东坡也亲自讲有关部门(人员)会以第一名来录取李豸。等到(考完)拆开考卷的弥封,前十名没有李豸,大家都变了脸色。

到了写完全榜,(李豸未有被录取,)没有人不因此而惊讶、叹息。李豸回(河南)阳翟老家,黄庭坚用诗记述这件事来送别他。

苏东坡和了诗,像“平生漫说古战塲,过眼真迷日五色”句子,诗的比喻精炼确切,就是在杜甫、白居易的诗集里也不曾见到过。

6. 文言文《黄鲁直随遇而安》的原文是什么 《黄鲁直随遇而安》 陆游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

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字鲁直)也受到了牵连,于宋徽宗初年被贬。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南海归来的苏轼相遇,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

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才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声叹气,苏轼却极为快速的吃完,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三郎,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它么?”说完,留下尚未回味过来的黄庭坚,苏轼大笑着起身离去。 为官一方,有为官一方的快乐。

骑马游街,体察民情,胸怀坦荡,两袖清风。安一方百姓,看安居乐业、政通人和,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做好百姓的父母官,便是随遇而安。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