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校注(季羡林是党员吗)

如愿风 好词好句 19

季羡林是党员吗

对啊 季羡林是党员 季羡林,男,汉族,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

《大唐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

大唐西城记》是玄奘的弟子根据他的述说而记载的去路途中的见闻。 可看作是风俗类的书来看,至少是游记。而西游记》则是明朝吴承恩的神魔小说。

《大唐西域记》较好的版本有以下几个: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季羡林等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校注》。**由于年代比较近,这个版本的校对和注释工作更加精细,而且排版也更加清晰。此外,季羡林等人的注释和解读也比较深入和全面,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大唐西域记》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印度简史》 梅特卡夫 《现代佛学大系》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敦煌学大辞典》(是与100多人共同编辑。

大唐西域记校注的内容简介

大唐西域记所记载国家:卷一(三十四国)阿耆尼国 屈支国跋禄迦国 笯(奴故反)赤建国赭时国 怖(敷发反)捍国窣(苏没反)堵利瑟那国 飒秣建国弭秣贺国 劫布呾那国屈霜(去声)尔伽国 喝捍国捕喝国 伐地国货利习弥伽国 羯霜(去声)那国呾蜜国 赤鄂衍那国忽露摩国 愉(色俱反)漫国。

《大唐西域记》,地理史籍,又称《西域记》,12卷。 玄奘述,辩机撰文。 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成书。

③金赵城藏本残卷(以上三种见向达辑《大唐西域记古本三种》,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④南宋资福寺本(《四部丛刊》影印本);⑤明洪武南藏本;⑥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巽点校本;⑦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季羡林等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校注》;⑧1911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出版的校本。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前言说明校勘例言序一序二卷第一 三十四国序言陈耆尼国屈支国大龙池入金花王昭怙厘大会场阿奢理贰伽蓝及其傅说跋禄迦国凌山及大清池素叶水城窣利地区总述千泉小孤城白水城恭御城笯赤建国赭时国捍国窣堵利瑟那国飒秣建国弭秣贺国劫布。

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吴承恩的西游记,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高僧玄奘,他献身于佛,一路向西取经传经。

大唐西域记校注内容简介

《大唐西域记》是一部详细记载了唐代西域历史地理的名著,由唐高僧玄奘撰述。此书根据玄奘的游历和传闻,详尽描述了138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状况。

书名:《大唐西域记校注》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1985年 内容简介 《大唐西域记校注》是由季羡林等人对《大唐西域记》(记述了唐高僧玄奘赴印度游学所经历和得自传闻的138个以上的国家、城邦和地区的情况,是一部有关唐代西域历史地理的名著)进行校订后出版的图书。

《大唐西域记》是一部由玄奘大师亲自编撰,记载他西行求法历程的珍贵文献。这部作品在贞观二十年秋七月完成,由玄奘在翻译佛经的同时,整理记录了一百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信息,共十二卷。

《大唐西域记校注》是由季羡林等人对《大唐西域记》进行校订后出版的图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前言 说明 校勘例言 序一 序二 卷第一 三十四国 序言 陈耆尼国 屈支国 大龙池入金花王 昭怙厘 大会场 阿奢理贰伽蓝及其傅说 跋禄迦国 凌山及大清池 素叶水城 窣利地区总述 千泉 小孤城 白水城 恭御城 笯赤建国 赭时国 捍国。

因此,解放以来,整理出一个完善的《大唐西域记》校注本,是许多学者的共同愿望。最早提出整理《大唐西域记》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向达。一九五八年,向先生拟定了一个《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计划,共收录古籍四十二种,准备陆续整理出来交中华书局出版。所列的第二种书,就是《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原文?

《大唐西域记》原文及译文:“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唐朝唐太宗年间的高僧玄奘骑马从长安到印度取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还有一百三十个国家的传奇故事。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将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整理成的书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玄奘将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

曰阿耆尼国。旧曰焉耆。”法国汉学家儒莲最早指出“阿耆尼”是梵文Agni的对音。伯希和指出,以Agni称呼焉耆见于566年的梵文典籍,那是在焉耆国受印度影响而崇信佛教之后,因此国名梵语化,而并非早已存在;早已存在的是土名“焉耆”。《大唐西域记校注》(唐)玄奘著, 季羡林等校注。

大唐西域记的校注过程

《大唐西域记》是唐代高僧玄奘游学印度归国后写的关于中亚和南亚历史地理的名著。但此书长期以来,在国内却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更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点校本和注释本。而在国外,特别是西欧和日本,早已有好几种不同的译注本和大量的研究论着发表。因此,解放以来,整理出一个完善的《大唐西域记》校注本,是许多学者的共同愿望。最早提出整理《大唐西域记》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向达。一九五八年,向先生拟定了一个《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计划,共收录古籍四十二种,准备陆续整理出来交中华书局出版。所列的第二种书,就是《大唐西域记》。一九五九年四月,金灿然收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主任金兆梓的一封信,信中说到:“日前章丹枫(即章巽)、范祥雍两同志交来整理《大唐西域记》计划一份,我已略读一遍,似与尊意尚为相符。章、范两同志并面称志在超过国际水平,不仅赶上国际水平也。……”(摘自中华书局业务档案卷,下文所引未注明出处的材料,均摘自业务档案卷。)于是金灿然便决定接受章、范二人约稿,并把他们拟的《西域记》整理计划打印出来,分别向各大专院校及研究单位、专家征求意见,很快便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1959年底,又将章、范两先生的《西域记》校注本列入组稿计划,并预定于一九六二年发稿。一九六一年一月间,北大历史系又提出了一个整理《大唐西域记》的计划。一九六二年,《蛮书校注》等书陆续出版,向达在一九六二年五月给中华书局写了一个报告,提出了要搞影印本、简注本、详注本三种本子。但向达在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因病去世。一九七六年下半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整理《大唐西域记》又重新被摆到日程上来。一九七七年又开始筹备工作。北京确定了张广达、耿世民、蒋忠新。他们都是专攻中亚和南亚历史、语言的中年学者,而且都愿意为整理《西域记》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就拟定整理计划,借调杨廷福、张毅二同志来中华书局,并请张广达、耿世民、杨廷福三人写出卷一,二的部分样稿,广泛征求意见。又请傅振伦、姚鉴二同志分别收集西、日文有关《西域记》资料,编成一本《西域记研究资料索引》。一九七八年八月十八日,在北大东语系,由季羡林主持召开了《西域记》第一次工作会议,有孙毓棠、朱杰勤、宿白、张广达、杨廷福、张毅、耿世民、蒋忠新、趟守俨参加。会上决定了由范祥雍先生在上海单独负责标点校勘,由季先生在北京主持注释工作,具体分工如下:耿世民负责新疆部分,张广达负责苏联中亚及阿富汗部分,朱杰勤及张毅、蒋忠新负责印度部分,杨廷福负责原书三篇序及佛教名词、辞语部分,蒋忠新查对全书梵文,宿白负责全书插图照片(后因困难较多,没有进行),章巽负责绘制详细地图(后章先生因眼睛不便,也没有进行),季羡林最后负责修订定稿和撰写前言。会上并根据卷一、二的样稿具体讨论了注释的标准和要求。还讨论了关于向达过去整理《西域记》的成果尽量了解和吸取的问题。会上决定由宿白、张广达、杨廷福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查阅馆藏向先生的全部图书、手稿及资料。在那裹查阅了几天,仅发现《西域记》金陵刻经处本上有向达在书的天头上写的许多校勘记。现新校注本中,凡是向达的校勘可参考的地方,都在校勘记中一一作了说明。一九八○年底,各人分工写的初稿先后写出来了,范先生的标点校勘也完成了,借调的同志也返回原单位。在此期间,中华书局将向先生“文革”前未能出版的《大唐西域记古本三种》影印出版了,周连宽先生的《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也加工发稿。接着又花了半年多时间,将《西域记校注》初稿整理删补,统一体例,并将分散的校勘、注释和正文剪接连贯起来。一九八一年下半年,粗具规模的《大唐西域记校注》初稿送季羡林审阅。季羡林进行阅读修改,而且还亲自改写了不少注释条目。如长达三千字的《四吠陀论》的注释,就是他全部改写的。他还亲自查阅了注释的引文,发现大部分的引书,都有问题,又请王邦维同志将全部中外引书的引文核对一遍。一九八三年七月,经季羡林审定后的修改稿,交回编辑部。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发稿。至此,六十三万字的校注本完成。《大唐西域记校注》是这部重要史籍的中国第一个比较全面的校注本。

标签: 西域 季羡林 整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