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的父亲(明朝诗人杨慎的父亲是谁)

恍惚一瞬苦相见 诗词赏析 23

杨延和简介

再次被贬官,直至退休。尽管如此,他在官场的清正廉洁和众多政绩仍为人所称道。退休后,他被削职为民。直至嘉靖七年(1528),杨廷和走完了七十一岁的生命历程。隆庆初年,他的官职得以恢复,被追赠为太保,并获得“文忠”的谥号,作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父亲,他的影响和贡献被后人铭记。

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中国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

杨慎的父亲杨廷和 杨廷和,祖籍江西庐陵。父杨春,官至提学佥事。生于1459年九月十九日(10月15日)。杨廷和自幼聪慧,读书用功,十二岁举于乡,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殿试居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祖籍江西庐陵。父杨春,官至提学佥事。生于1459年九月十九日(10月15日)。

明英宗天顺三年—明世宗嘉靖八年(1459-1529)字介夫,号石斋,蜀郡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系文学家杨慎之父.官至首辅,性沉毅持重,于涪国经邦,革除弊端,政声蜚著;是明代一位著名政治改革家.《明史》称杨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成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

历史上被贬谪的杨慎,最后于1559年终老在戍所,享年七十二岁。

明朝诗人杨慎的父亲是谁

明朝诗人杨慎的父亲是杨廷和。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马碧鸡老兵等。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

明朝诗人杨慎的父亲是杨廷和。 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

杨廷和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杨慎的父亲。他出生于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字介夫,号石斋,是蜀郡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杨廷和官至首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据说成都市新都区南门桥是杨升庵状元的父亲、明代著名贤相杨廷和为造福桑梓捐资修建的 据说成都市新都区南门桥是杨升庵状元的父亲、明代著名贤相杨廷和为造福。

杨一清儿子?

关于杨一清的儿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传说他的儿子名叫杨慎,字子厚。在杨一清去世后,杨慎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为国家效力。

杨廷和 明英宗天顺三年—明世宗嘉靖八年(1459-1529)字介夫,号石斋,蜀郡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系文学家杨慎之父.官至首辅,性沉毅持重,于涪国经邦,革除弊端,政声蜚著;是明代一位著名政治改革家。

明朝三大才子是谁?解缙、杨慎及徐渭。纵观整个明代,以博学多才而论,三人最强。其中解缙最有才华,杨慎最为博学,徐渭涉猎最广。

明朝文人杨慎的父亲是嘉靖帝前期内阁首辅杨廷和。 明朝文人杨慎的父亲是嘉靖帝前期内阁首辅杨廷和。

古代被流放的人能跑回来吗?

当然可以跑,而且跑起来很容易,不过想用这种方式重回幸福生活无异于中头彩,一般人都不敢这么做。

他性格沉毅持重,治国经邦,政声蜚著。杨廷和的父亲杨春,是成化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为人沉静稳重,善于观察思考,为文简畅有法。他喜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杨春的长子杨廷和,正是他政治理想的继承者。

但他的仕途并不顺遂。一次,他上书给明武宗,其中的言辞过于激烈,导致他此后一直未能得到重用。明武宗去世后,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帮助嘉靖帝登上了皇位。按理说,杨慎作为嘉靖帝的老师,理应得到重用。然而,由于与嘉靖帝关于其父亲名号的分歧,杨廷和被迫辞官,杨慎的命运更为悲惨,被流放至云南。

黄娥,代表作《寄外》 黄娥(原作“峨”,后亦作“娥”),字秀眉,明代著名女文学家,明四川遂宁县(今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人。

杨慎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诗人杨慎是哪一个朝代的人你知道吗?以下是我整理的杨慎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欢迎参考阅读!

  问:杨慎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答:明朝

  人物生平

  蟾宫折桂

  杨慎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一月初六日[1] (12月8日)。为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他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岁时,杨慎的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十二岁时,拟作《吊古战场文》,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红看了极为赞赏,复命拟《过秦论》,其祖父读了之后,自矜谓:“吾家贾谊也”(陈文烛《杨升庵太史年谱序》) 。有一天,他的父亲和叔父们观画,问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要求他写一首诗加以说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写诗云:“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他十三岁时,就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华。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内阁首辅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并称杨慎为“小友”。

  杨慎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不料烛花竟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遭此意外的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后因母亲去世而回乡守丧,服丧完毕后又出任翰林修撰。

  移疾求退

  杨慎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坎坷艰辛的。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明武宗朱厚照不理朝政,喜欢到处游玩。针对朱厚照荒诞的行为,杨慎不避斧钺,敢于犯颜直谏,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朱厚照“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朱厚照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杨慎目睹民不聊生,国事日非,实在气愤不过,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逆鳞廷杖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驾崩。因朱厚照无子,经张皇后及杨慎父亲杨廷和商议,便由其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授杨慎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

  嘉靖二年(1523年),参与纂修《武宗实录》,充纂修官。

  杨慎利用给朱厚熜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朱厚熜。如对已判死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由于大肆行贿,朱厚熜破例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杨慎在经筵讲课时,便特地选出《尚书》里《金作赎刑》这一章,对朱厚熜讲道:“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朱厚熜听后很不高兴,常常借故停止讲书。杨慎因性格耿直,既失欢于皇帝,又结怨于权奸。虽胸怀壮志,力图报国,但其政治才能在当时是难以施展的。

  特别是在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突出表现出杨慎的“叛逆”风骨。当时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后,按照皇统继承规则,朱厚熜要承认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这样,皇统与家系就成了当时内阁大臣纷争的议题。当时,张璁、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兴献王朱祐杬),德高望重的杨廷和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为此,杨廷和被迫辞官归里,杨慎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对此,刚愎自用的朱厚熜非常生气,他一意孤行,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杨慎“又谐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朱厚熜更加震怒,使用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约集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二百多人,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

  流放滇南

  杨廷和在朱厚照驾崩、朱厚熜未至时,曾总揽朝政共三十七日,他裁撤许多冒滥军功的官员。至杨慎被贬后,被裁撤的挟怨者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要伺机杀害杨慎。杨慎知道后,一路小心防备,到临清县时这些人才散去。他扶病上路,骑马走了近万里,非常疲惫,等抵达永昌卫时,险些无法病愈。

  杨慎在放逐滇南漫长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并未因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仍然奋发有为,不肯向邪恶势力屈服。他路经湘西,想起了被楚怀王放逐的屈原,情不自禁地哼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贵州,他想起了流放夜郎(今桐梓县)的李白,感叹“我行更迢递,千载同潜然”(《恩谴戌滇纪行》)。他不仅寄情山水,而且悉心著述,为白族修史。每到一处,往往借咏边塞奇花异草,抒发政治热情。他在《南枝曲》中,以生在“穷山绝域”而“绝世独立”、自放清香的老梅自喻;在《山茶花》中,盛赞山茶花不畏严寒,“绿叶红英斗雪开”的傲然风骨。他在永昌看到“背日而开,与蜀葵相反”的唐婆镜花,就慨叹葵花向日,固然是忠臣的象征;唐婆镜花背日而开,应是诤臣的表现。诤臣往往受到诌媚佞臣的排挤和诬害,无耻小人又经常乔装成向日蜀葵,使人忠奸难辨,真假难分。在咏物之中,寄寓着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杨慎在放逐期间,仍然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国事。如当他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化公为私,敛财肥己,坑害百姓时,不仅正义凛然地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痛加抨击,还专门写信给云南巡抚赵剑门,力言此役“乃二三武弁投闲置散者,欲谋利自肥而倡此议”,请求制止如此劳民伤财的所谓水利工程。

  嘉靖五年(1526年),杨廷和患病,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杨廷和非常高兴,病也就好了。杨廷和病愈后,杨慎又返回永昌。听说寻甸的安铨、武定的凤朝文作乱,便率领家僮和步兵一百多人,快速赶到木密所,与副使张峩用计击破叛军,平定叛乱。

  嘉靖八年(1529年),杨廷和在新都去世,年七十一。杨慎请求巡抚欧阳重替他请命回乡葬父,获准后赶回新都治丧 。此后,或暂回四川,或在云南省城,或停留于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员善待。

  朱厚熜因大礼议之故,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极其愤恨,常问及杨慎近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朱厚熜才稍觉宽慰。杨慎听闻此事,更加放浪形骸。常纵酒自娱,游历名胜。《乐府纪闻》称他“暇时红粉傅面,作双丫髻插花,令诸妓扶觞游行,了不为愧。”终朱厚熜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

  杨慎年近七旬时,曾返回泸州短住,不久又被巡抚派四名指挥将其押解回永昌。

  卒于戍所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六日(8月8日),杨慎在戍所逝世,时年七十二岁 。临终时,他还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勉励后人。杨慎去世后,当时巡抚云南的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为其殡殓入棺,还葬故乡新都 。

  嘉靖四十年(1560年)冬,杨慎附葬于父杨廷和墓旁。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 。明熹宗天启(1621年—1627年)年间,追谥‘文宪“。

标签: 杨慎 朱厚熜 字介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