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蝉》写出了蝉的什么特点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蝉虞世南古诗解析如下:原文:《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翻译: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赏析 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咏蝉,虞世南?
咏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译文: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2.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非常感谢吾小慈提出这么好的一个问题,我试着回答一下,和大家共同赏析一下这首诗,互相学习。
一虞世南的《蝉》,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全诗共四句: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托物寓意、精巧深刻的小诗。
非是藉秋风。《咏蝉》译文 蝉伏下头,饮着清洁的露水,鸣声不停地从树叶疏落的梧桐上传出。身居高处,鸣声自然传得很远,并不是凭借秋风啊。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唐越州余姚(今浙江绍兴县东北)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由是有名。
《蝉》虞世南 chuí ruí yǐn qīng lù , liú xiǎng chū shū tóng 。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
虞世南《蝉》这首古诗的意思: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释:垂緌(ruí):低垂着触须。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赏析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蝉这首古诗的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作者是虞世南。原文如下: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全诗译文如下:长长的吸针饮着清冽的露水,那流动的鸣叫声,出自纷披稀疏的梧桐。占据高枝自然传播遐远,并不是凭借那凌厉的秋风。原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歌赏析 历代咏蝉诗有很多,但因为各自的人生态度和艺术造诣不同,诗的旨 趣兴味大不一样。
相同点: 都是借咏蝉来剖白作者自己的心境。题为咏蝉,实为自咏。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被称为“咏蝉三绝”之一,它妙在哪里?如何赏析?
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以及李商隐的《蝉》被尊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籍:凭借 緌: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帽带。(其实暗指虞世南自己的官帽)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
全诗译文如下: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作者介绍: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
虞世南《蝉》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一诗。原诗曰……。 西陸蝉声唱,南冠客思亲。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译文】蝉所饮的是甘冽的清露,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林传向远方。声音远播是由于蝉站在高处,而不是因为有秋风相助。【鉴赏】此诗借咏蝉表现了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是一首著名的托物言志的小诗。首句以象征手法开篇,构思精巧。古时侯,人们因蝉居高饮露,素以其为高洁品质的象征。
古诗《蝉》带拼音全文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蝉本天成,诗人有意。 蝉就是同样一只蝉,但被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中,就会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全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以及萧平旌舞剑时咏出的“皎皎贞素,侔夷节兮。
古诗词中有名的《咏蝉》诗赏析
1、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早蝉》
2、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早蝉》
3、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4、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 《闻蝉》
6、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 《闻新蝉寄桂雍》
7、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8、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
9、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听新蝉寄张昼》
10、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这是一首自明心志的诗。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虞世南是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博学多才、耿直高洁,常与唐太宗讨论历代政治得失。唐太宗因此称赞他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唐太宗还夸赞他: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就算是这样,虞世南也从不骄傲,从不以鲲鹏自居,而以小小的蝉来类比自己,可见其胸中格局。
冰心有一句小诗:墙角的花儿,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心地宽大,天地自然大,心胸不能放开阔,只能看见自己身边有限的天地,那自然小了!当我们自大时,看到的只有自己,当我们自谦时,会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虞世南就是如此。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赏析:
这是一首蒙难时的感慨诗作。
这首《在狱咏蝉》是唐诗中的名篇。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
唐高宗仪凤年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这可能是骆宾王下狱的真实原因。
在蒙难时,骆宾王以蝉比兴,以蝉比喻自己。露重,蝉翅轻,无法高飞;风多风大,难保自身芳香。
没有人知道我像蝉一样高洁清廉的品行,谁会为我表白我清白的内心呢?
人生,总有一个时刻是孤独的,孤独承受着人生的苦难与悲戚。可人总是要有一点坚持的,只要认为这件事值得坚持,那么,受点磨难,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心中自坦荡清白,如此,足矣。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
这是诗人怀才不遇,而作的“牢骚语”。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这首咏蝉诗,诗人抓住蝉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情思,“为情而造文”。诗中的蝉,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
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
此句寓意诗人自己品性高洁,因此像蝉一样,难以饱腹,发出怨恨的声音。
官职卑微,四处飘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诗人,以蝉起,以蝉结尾,句句说蝉,句句影射自己。
如果保持高洁的品性,自己的仕途无望,你还会继续坚持吗?人生中,我们都在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选择,选择了这一样,就要放弃那一样。李商隐选择了坚持品德,你呢?
扩展阅读:
【蝉的生活习性】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中,有一对强壮的开掘前足。利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根部汁液,削弱树势,使枝梢枯死,影响树木生长。通常会在土中待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如3年、5年,还会有17年,这些数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质数。这是因为质数的因数很少,在钻出泥土时可以防止和别的蝉类一起钻出,争夺领土、食物。将要羽化时,于黄昏及夜间钻出土表,爬到树上,然后抓紧树皮,蜕皮羽化。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头先出来,紧接着露出绿色的身体和褶皱的翅膀,停留片刻,使翅膀变硬,颜色变深,便开始起飞。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6月末,幼虫开始羽化为成虫,刚羽化的蝉呈绿色,最长寿命长约60~70天。7月下旬,雌成虫开始产卵,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4~5毫米粗的枝梢上。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取树根液汁,对树木有害。
蜕皮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蝉蛹的前腿呈勾状,这样,当成虫从
空壳中出来时,它就可以牢牢地挂在树上。蝉蛹必须垂直面对树身,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像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
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并且无法发声。
每当蝉口渴,饥饿之际,总会用自己坚硬的口器插入树干一天到晚的吮吸汁液,把大量的营养与水分吸入自己的身体中,用来延长自己的寿命。蝉在未成熟之前在土里成长,后慢慢掏洞爬于树干上,如发现有稀泥的盗土洞里必有幼蝉,蝉是在夜间趴在树干上脱壳,脱完壳就有了翅膀了。[6]
雄蝉会鸣叫,它的发音器在腹肌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雄蝉每天唱个不停,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配,它们并不能听见自己的“歌声”。每个种的雄蝉发出3种不同的鸣声:集合声,受每日天气变动和其他雄蝉鸣声的调节;交配前的求偶声;被捉住或受惊飞走时的粗厉鸣声。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有些种从鸣声、行为和形态上较易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