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词牌格律(关于宋词词牌名有哪些?)

韶华倾负 好词好句 19

太常引的词牌格律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中仄仄平平(韵),斫去桂婆娑,仄中仄、平平去平(韵)。人道是清光更多。增字体【太常引】词牌格律 范词欣赏:增字体【太常引】宋·高观国(50字七平韵) 上阕中平中仄仄平平,领中仄仄平平。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太常引是这首词的词牌。“乘风好去,长空万里”出自辛弃疾的《太常引》,太常引是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正体。太常引词牌沿革 太常:官名。秦置奉常,西汉景帝改为太常。

大常引 尾尾相衔画坊,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Ren)时康。直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估计是太常引吧。词是为了配乐歌唱的,所以每一首词都有(或曾经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属于一定的宫调,有一定的音律、节奏,这些因素的组合就是词调。

常见的词牌名有: 卜算子、采桑子、蝶恋花、浣溪沙、浪淘沙、满江红、减字木兰花、念奴娇、沁园春、清平乐、水调歌头、西江月、忆江南、永遇乐等。

《钦定词谱》对太常引词牌的规定较为简单,主要区分在前段第二句的字数上。标准形式为双调,总字数为四十九字,分为前后两片。前片以四个平韵为主,后片则为三个平韵。特别强调的是,倒数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去声。在词的结构上,允许运用长短句,但并不强制要求对仗。

关于宋词词牌名有哪些?

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当唐诗的星空黯淡下去,映入人们眼帘的宋词的光辉,它时而温婉;时而豪放;时而欢喜,时而悲伤,道尽悲欢离合。

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点绛唇41字 浣溪沙42字 菩萨蛮44字 卜算子44字 采桑子44字 减字木兰花44字 谒金门45字 诉衷情45字 忆秦娥46字 清平乐46字 更漏子46字 阮郎归47字 画堂春 47字 桃源忆故人48字 摊破浣溪沙48字 贺圣朝49字 太常引49字 西江月50字 南歌子52字 醉花阴52字 浪淘沙54字 鹧鸪天55字 鹊桥仙56字 虞美人56。

附:常见词牌格律 说明:- 表平声,| 表仄声, 表可平可仄。摘自《唐宋词格律》。十六字令 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十六字,三平韵。定格: -(韵) | - - | | -(韵) - - |(句) | | - -(韵)渔歌子 又名《渔父》,二十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词牌名。太常:官名。秦置奉常,西汉景帝改为太常。引:古代乐曲体裁之一。太常引格律说明:正体: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代表。变体:双调五十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高观国《太常引·玉肌轻衬碧霞衣》为代表。

有哪些适合编成小说名的古诗词?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真正熟悉并熟练掌握各类词牌的太少了,我也只是个爱好者而已。所以它的优势就是神秘又令人情不自禁。

忆江南,忆王孙,调笑令,如梦令,相见欢,乌夜啼,长相思,生查子,点绛唇,浣溪沙,菩萨蛮,卜算子,采桑子,忆秦娥,清平乐,更漏子,画堂春 ,太常引,西江... 忆江南。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黄钟宫 1·〔黄钟·出队子〕小令兼用。同诸宫调。有幺篇同始调,可连用数支。亦有换头者,首句换成×平×仄平平去△,只能连用一支。

【钟】 古代乐器,属八音之一金类。青铜制,悬挂在架上,用槌击而鸣。西周中期开始有用十几个大小不等的钟组成的编钟。也有单一的,称为“特钟”。

宋词,一般挂词牌的,都是非常严格的按照规定来的,因为宋词不是念出来的,而是唱出来的。就好象今天给了你一个曲子,要你填词一样,当然,也有后来的作者有添字和减字做词的方式。其实,对于提问者来说,宋词的创作重在其意,而形式是一种服务的手段。创作诗歌,就是古诗,律诗,还是宋词,都不必严格按照古代的规定。

诗词曲格律的由来

《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楼》即词调之《忆王孙》。

太常引,词牌名。 亦称《太清引》,四十九字,双调,上下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 西江月,词牌名。

词牌太常引介绍 太常:官名。秦置奉常,西汉景帝改为太常。职掌宗庙礼仪及选试博士,为九卿之一。历代沿置,为司祭祀礼乐之官,清末废。引:古代乐曲体裁之一。据《填词名解》载:“《太常引》,汉周泽为太常,坚持斋戒,其妻窥内问之,泽大怒,以为干扰其斋戒,收送监狱。

词,忆江南是词牌,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因梁陈乐府《长相思》而得名。又名《双红豆》、《忆多娇》等。 双调三十六字,平韵。二叠韵。敦煌曲子词中有一体,双调四十四字,平韵,字句格律与前者全异,当是同名异曲。宋人演为《长相思慢》,双调一百零三字,或一百零四字,平韵。 ●◎△,●◎△,◎●○○◎●△,◎○◎●△。

浣溪沙词调有五种格式。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以韩偓《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代表。前段第二句,韦庄词“孤灯照壁背窗纱”,“孤”字平声,“照”字仄声。后段第二句,欧阳炯词“园中缓步折花枝”,“缓”字仄声。

太常引是这首词的什么?

太常引,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以辛弃疾《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为正体。代表词作有纳兰性德《太常引·自题小照》等。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 ·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

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

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标签: 词牌 宋词 四平韵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