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意思。
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出自唐代惠能《菩提偈·其三》。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节选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后两句,基本意思是:某处地方原本空无一物,又到哪惹来尘埃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这句话的意思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结论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是一种禅宗的智慧表达,意味着内心本应如明镜般清澈,无任何尘埃和执着。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佛性(内心)本应是纯净无染的,不应被世俗的观念、欲望或者杂念所蒙蔽。这是一种追求内心宁静、明白无物、不被外界干扰的修行境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什么意思?
菩提是指一种就像道那样的,而菩提树呢是有形的。道本身是无形的,形式是有限的,不能用有形的东西把像“空”相罩住。儒家的“君子不器”意涵差不多。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原文解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释义: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弟子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
菩提本无树,意味着真正的觉悟并不依附于任何物质形式,比如菩提树,它只是一个比喻,象征着觉悟的境界。2. 明镜亦非台,这里的明镜台是指修行者静坐的地方,明镜比喻清净无染的心境,而非台则表示这并非一个实体的台子,而是指修行的场所或状态。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节选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后两句,基本意思是:某处地方原本空无一物,又到哪惹来尘埃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普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出处: 出自于《六祖坛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意思为: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出处: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出处:唐·慧能《菩提偈》全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原本就不是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镜子。 菩提树原本就不是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镜子。
错了,原句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是从一句修身养性的话引申而来“身似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勿使惹尘埃。
把自己比作菩提树,明镜台,本身就是一种执著。我们追求完美,追求卓越。但谁达到了完美,谁是真正的卓越。达不到,便苦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什么意思?
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出自——六祖慧能《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译文: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扩展资料:
1,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作者简介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
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
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七十六岁时赴新州入灭。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
六祖圆寂于公元713 年夏天,当时正值南方炎热潮湿天气,他的肉身未经任何防腐处理,一直保留至今,将近1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腐烂。
六祖惠能遗体高80厘米,成跏趺坐。外表上红褐色漆,漆下有麻布;遗体内除真身骨架,还有铁条支撑。是以肉身为基础制作的夹纶生漆造像,其实是一坐式木乃伊。这是临终时盘腿,坐化后即进行密封和干燥制成的。
其制作方法可能是:放置一个大缸,架上木座,座下放生石灰和木炭,座上有排漏孔,把坐尸放在木座上,再把另一个大缸覆盖在上面密封。当尸体腐物滴到生石灰上,便会产生热气,水份被吸干后成为坐式干尸(木乃伊)。
六祖真身在历史上曾遭受过几次人为破坏,遗体被打开过,也有过蚁侵。有过多次的修补和油饰,里面的骨架已经散乱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