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文诗韵(何为三江韵?)

忽燃又忽灭 好词好句 22

何为三江韵?

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

佩文诗韵与平水韵的异同在于:两者都是古代汉语的诗歌韵律标准,但佩文诗韵是清朝官方颁布的诗歌韵书,而平水韵则是南宋末年官方颁布的诗歌韵书。佩文诗韵在平水韵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订和修改,使得韵部更加详细,韵字更加丰富。同时,佩文诗韵还增加了入声韵,使得诗歌的韵律更加严谨。

除了平水韵外,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韵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集韵》、《中原音韵》、《广韵》等。

在《中华新韵》惊,生、行、笼同属十一庚,故同韵。 在《佩文诗韵》中,惊、生、行属八庚,而笼属一东,则不同韵。

. 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

佩文诗韵与平水韵的异同

佩文诗韵与平水韵在韵律文化中各具特色,它们在创作年代和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平水韵诞生于南宋末年,其韵部划分源于唐人的用韵传统,共有106个韵部,严格要求诗句中的韵脚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是《广韵》的一个简化版本。

古代诗词讲究押韵,十三元讲的是韵表中的一部,清朝一般用的韵表是《佩文诗韵》是清代科举用的官方韵书。

出句:荷塘水冷容秋月[佩文诗韵]对句:玉苑梅香醉雪痕[红袖暗香] 出句:荷塘水冷容秋月对句:杜康酒醇逢知己 这位【?

佩文韵府和佩文诗韵的区别:《佩文韵府》:类书,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清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其正集四百四十四卷,引录诗文词藻典故约一百四十万条。

韵书的诗韵

《佩文诗韵》是清代一部权威的官书,士子进考场作试帖诗,必须遵守这一部标准韵书,大约和宋代的《礼部韵略》的作用差不多。这本诗韵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分上下),共 106韵。这些韵目本来是南宋时宋人和金人删定沿袭下来的。

《佩文韵府》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2.清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其正集四百四十四卷,引录诗文词藻典故约一百四十万条。3.《诗韵集成》诗韵汇编。

谢邀~ 需要遵守,但不必完全遵守。 歌词嘛,还是押韵才好听好记。

“衷”字在《佩文诗韵》中属于上平声,一东韵系列,而“送”则属于去声中的“一送”韵系列,所以“衷”和“送”是“韵异”。

人们喜欢旧体诗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短小精悍、顺口易记。为什么顺口易记?道理很简单:旧体诗词都是押韵的。有韵自然顺口,顺口便容易记忆。

词林正韵和平水韵的区别

区别:《平水韵》有些韵部包含一些不同韵母的字,《词林正韵》编写时已将其中一部分韵部一分为二,如九佳[半]、十灰[半]、九泰[半]、十一队[半]等等。

这是由于普通话已将不同韵母分清。《中华新韵》将 “ei”韵母的字放在“五微”韵部。“i”韵母的字放在十二齐韵部,但有一些在十三支韵部,因而十二齐和十三支两个韵部应该通押。

《词林正韵》的分部,实际上是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而来,这就是他所说的“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戈氏的分韵虽是归纳、审定工作,但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所接受,论词韵之士多据以为准。

戈氏所分的词韵十九部,事实上也是进一步归纳诗韵即“平水韵”而来。

他所归纳的韵类,基本上与唐宋人作词的用韵情况相合。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其实在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 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

《平水韵》则不同,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

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扩展资料:

成书历史

1、《平水韵》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个韵部。

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修整韵书。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孙愐编制《唐韵》(原书已佚失),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全书5卷,共195个韵部,,与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同,其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个韵部。

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个韵部。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

直到了金朝,有江北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其书今已散佚,只能从元初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了解到一些概况。

1223年,山西平水(平水为隶属于金朝河东南路绛州之乡级行政区)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个韵部。

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

明代以后,文人则沿用106韵。

清代嘉庆年间,因避讳(清嘉庆皇帝的名字-爱新觉罗·颙琰),故改“琰”为“俭”。

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诗韵》、《佩文韵府》、《诗韵合璧》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共收录汉字9504个,全篇韵表采用繁体字(正体字)以便于读者检索查找。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2001年,在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出土的古韵书《排字韵》的残片,其内容与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完全一致,具有106韵的组织,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

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认为并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四条诗词创作用韵方针,将《平水韵》重新校订,并收入《中华新韵》中,便于读者携带、使用。

2、《词林正韵》

《词林正韵》为清嘉庆年间江苏吴县人戈载所撰。戈世其家学,尤擅倚声之业。他弃官不做,以词学终老,所撰《词林正韵》为世所重,为清中叶以后词家奉为圭臬。

此书从道光元年至光绪十七年五次刊印。解放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过影印本,2004年古籍出版社《中华韵典》载有除序言和凡例(说明)外的全部分韵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词林正韵》

百度百科—《平水韵》

标签: 诗韵 平水韵 词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