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的断章谁知道什么意思?
卞之琳的断章意思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体现出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本为作者抽出长诗的一节。
作品原文: 《断章》 作者: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一种无法排遣的忧愁含于诗句之中,而卞之琳的《断章》则以传智为主,诗人已将感情“淘洗”与“升华”结晶为诗的经验,虽然是抒情诗,却表现了极大的情感的“克制”,淡化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诗的智性化倾向。诗并不去说明哲学观念,《断章》却于常见的图景中暗示了大的哲学。
《断章》原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作者:卞(bian)之琳(1910.12.8-2000.12.2),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
断章卞之琳原文?
断章 [ 现代 ]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作家作品简介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笔名季陵、林子、老卞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雕虫纪历》等。
原文 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赏析 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写于1935年10月。该作品语言凝练含蓄,据作者自云,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卞之琳的《断章》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南京师范大学何言宏) 《断章》的主旨曾引起歧义的理解。刘西渭开始解释这首诗,着重“装饰”的意思,认为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赏析 这首诗写于20世纪30年代。诗人曾说:“这时期我更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人抒情,借事抒情。
诗歌名称《断章》作者:卞之琳(现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原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创作背景:《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读不懂卞之琳的《断章》到底抒发的是什么感情,请高手帮下忙?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
断章 【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赏析 《断章》作于1935年,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 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
卞之琳的《断章》是一首深意丰富的短诗,创作于1935年,虽然只有四行,却蕴含了丰富的情绪与哲理。这首诗以“你”为线索,探讨了确定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原文如下: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隔江泥衔到你梁上, 隔院泉挑到你杯中。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 我想要研究交通史。昨夜赋一片轻喟, 今朝收两朵微笑。赋一支镜花, 收一轮水月, 我为你记下流水帐。
卞之琳写《断章》时的背景?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每句诗或每个意象都是在整体的组织中才起到了象征作用,甚至“断章”这个题目本身都蕴有似断似联的相对性内涵.这种幽深的思考与追求,是现代诗人所特有的.其次,冯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还是以写情为主,友人别后(“平林新月”之时),一种无法排遣的忧愁含于诗句之中。
卞之琳的《断章》被普遍视为哲理诗,然而,若从情感层面解读,其诗味更为丰富。这首诗以优美画面和深情戏味展示了诗中的意蕴。诗中,"你"在桥上看风景,而楼上的人却在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又装饰了别人的梦。
悲 歌 席慕容 今生将不再见你 只为 再见的 已不是你 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 再现的 只是些沧桑的 日月和流年 悲 歌 席慕容 今生将不再见你 只为 再见的 已不。
《断章》是卞之琳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生命的深刻洞察。《断章》的主题表达 诗歌《断章》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卞之琳对人生、爱情及存在状态的独特思考。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小场景,传达出深刻的哲理意味。诗中体现出的“刹那间的美与无常”成为解读的关键。
卞之琳《断章》的内涵是什么?
《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一首短诗。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创作背景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
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断章》的内涵如下:
1、这个世界维持着普遍的联系,看似无关却兀自相互传感。
2、人主客体的转化。主观行为无时不被客观化,从而成为一种资源,一种审美,一种能够被冷静审视的对象。
3、这首诗传达着一种人与人之间少有的默契和感动。
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诗人融会了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现代诗风。
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人们常说“好诗可耐百回读”,而这首短短的四句《断章》已足够品读一生。之所以这首诗会在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富于象征性的美的画面。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