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是哪个朝代的
唐朝。陈子昂是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唐高宗时期,逝世于唐武则天时期。以下是关于陈子昂的 陈子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年少时便因才华出众而闻名,作品风格独特,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时代精神。尤其是在唐诗发展初期,他的作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对后来的唐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子昂(约659~约700)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都是唐朝人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后世称陈拾遗,与李白、孟浩然等十人合称仙宗十友。
陈子昂(约659~约700),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陈子昂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
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
陈子昂是哪个朝代的人
陈子昂,唐朝人,著名诗人,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就是出自他的“登幽州台”。陈子昂(约659年到700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年)进士。因上书言事被武后赏识,授麟台正字。曾多次上书论政事,官至右拾遗。后解职归乡,遭县令段简诬陷入狱,忧愤而死。
陈子昂(661-702) ,梓州射洪县(四川射洪)人。被誉为诗骨。提倡“汉魏风骨”, 以复古为革新。
雷州夏河是中国广东省雷州地区的一个地名,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半岛的西南部。虽然夏河是一个相对较为偏远的地方,但历史上这里也曾涌现出一些名人。
要说浪漫主义诗人,首推屈原。继他之后就是李白,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陈子昂,(661一702)字伯玉梓州射洪(四川省射洪县)人。 陈子昂,(661一702)字伯玉梓州射洪(四川省射洪县)人。
唐代文学家陈子昂为何被誉为“诗骨”?
谢邀。 唐代文学家陈子昂为何被誉为“诗骨”? 为什么称陈子昂为“诗骨”,历来就有很多说法。 说得最多的就是陈子昂的个人性格。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实是写给自己的。
陈子昂是初唐诗人,也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他的诗文寓意深远,具有铮铮铁骨,被后世赞誉为“诗骨”。陈子昂提倡诗歌革新理论,批判当时崇尚的辞藻华丽、脱离实际的诗文,其诗歌大多贴合实际,或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或抒发理想,内容丰富。陈子昂是什么朝代的 陈子昂是唐代诗人。
初唐最杰出的诗人是陈子昂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个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艺术取得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处于极盛时期.诗歌创作在唐代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朝廷的科举制度也由写论文取士改变为诗赋取士.在流传下来的文学典籍《全唐诗》中。
陈子昂的诗歌主张是什么?
陈子昂最出名的诗歌是《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朝代】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陈子昂的诗歌主张是兴寄,风骨。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所谓"风骨”是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兴寄”要求言志充实深沉。“风骨”与"兴寄”的提出,既扫荡了初唐形式主义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陈子昂是在一片六朝绮丽之馀习中,第一一个自觉起来提倡汉魏风骨的诗人。
陈子昂的诗歌影响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关健性人物。他首先来倡导改变六朝到初唐的形式主义作风,一反初唐艳丽纤弱的诗风,而开盛唐朴素雄健的诗风,把诗歌引向朴实而具有真实生命的道路上。为以后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就是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充满进取精神的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点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