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海花读书笔记
龚自珍的儿子也是个奇人,据说比他父亲还要怪,很狂,号半伦,说自己五伦皆无心里只有一小妾,所以号称龚半伦,据说是很有才华的人,只是为英军头目做翻译服务外族,私生活不检点,行为怪诞,为时人诟病。更传他引领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身上有卖国贼汉奸等帽子,不过这件事情是另一个公案,有待商榷的。
他那“半伦”,就是在上海纳的一个小妾,传说为沪上名妓,所以能够专宠。又一说,给他帮助的,并非李鸿章,而是一个名叫杨墨林的富豪,其人性格狂放,出手阔绰,日挥千金无吝色,龚半伦就靠他接济,维持一种狎妓放舟、诗酒风流的生活。杨墨林死后,龚半伦失去依靠,沦落到卖父亲的藏书字画为生。
都不算。伍子胥的时代改换国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根本没有“卖国贼”的概念。至于龚半伦,所谓带英法联军入圆明园一说根本不可信,也就谈不上卖国贼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个带领英法联军去火烧圆明园的人就是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龚半伦原名龚橙,半伦是他晚年的号。
龚自珍简介
与龚半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父亲龚自珍。父子俩一个爱国,一个卖国,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清人赵翼说,名父之子多败德,这虽然不是必然规律,但名父不幸而有逆子,按照“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龚自珍自然也难辞其咎。孝珙除精于公羊学外,还精于史学、小学。
龚半伦虽家学渊源,又有严父亲授,却生性狂傲、喜空谈,世称狂士。为此,龚自珍曾多次劝勉儿子要踏实做学问。可惜,龚半伦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后来他流落到上海,依然放荡不羁,挥霍狎妓。 如果仅仅做一名“狂士”,倒也罢了,偏偏这位龚公子在走投无路之际投靠了英国公使威妥玛。龚半伦流利的英语,让这位公使大为惊叹。
奚暇问年岁?”然而,龚自珍之子龚橙,他自幼聪颖,恃才傲物,经常把父亲《定盦文集》拿出来批评一番。此外,龚半伦还精通外语,火烧焚圆明园之时,龚半伦先下手为强,豪夺古玩字画,满载而归。不过也有人说龚半伦是有功的,倘若不是他把八国联军领到圆明园,被烧的可能就是紫禁城了!
这样一个儿子,却越长越歪,比之他老爹更风流成性,越来越不靠谱。龚橙晚年自号半伦,言其无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只爱一个小妾,五伦去了四伦半,所以称龚半伦。龚橙吃喝嫖赌,花销甚大。晚年的时候流寓江表,穷困潦倒,经济拮据却仍然恃才傲物,狂妄不羁。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龚半伦戴洋人帽,穿白西装,出入洋兵营盘,狐假虎威,好不得意。他向巴夏礼建言:“清之精华在圆明园。
八国联军时给圆明园开门的是谁?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家都是知道的,而引导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这个人便是龚半伦。
给英法联军带路的是龚橙(龚半伦),他是诗人龚自珍的长子。他给英法联军当翻译,引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龚半伦,他是龚自珍的儿子和学生。 名橙,字孝棋,又名孝拱,半伦是他晚年的号。
龚半伦曰:我们本是良以然,上也气大了他下天都过这为吃下并内你等堵死,事道为吃下贪官盘剥衣食不全,只得乞食用这成邦,今你骂我是汉奸,我说自看你是国贼。
龚半伦的名言是,世事难料,人心也同样难测,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能一味的相信自己的眼光,轻信他人,也要深度了解,才能互相给予信任。
清代诗人龚自珍生平简介
龚半伦是龚自珍的儿子,名橙,字孝拱。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自幼好学,天资聪颖,博览群书,然而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颇有龚自珍的风流本性,但是在做学问上,却没有半点龚自珍的影子。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虽博览群书却放弃参加科举考试。
与龚半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父亲龚自珍。父子俩一个爱国,一个卖国,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清人赵翼说,名父之子多败德,这虽然不是必然规律,但名父不幸而有逆子,按照“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龚自珍自然也难辞其咎。孝珙除精于公羊学外,还精于史学、小学。
龚半伦真的带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历史究竟遗漏了谁? 1860年10月,一个叫龚半伦的中国人带着英法联军劫掠并焚烧了圆明园。
龚半伦,又名龚橙,是清朝大学士龚自珍的儿子。关于他是如何学会英文的,我没有找到确切的历史记载。
古语有云:虎父无犬子,很多情况下这句话是对的,但有时候,也不尽然,因为也有“老子英雄儿混蛋”的现象,而且并不少见。
圆明园 是龚自珍的儿子龚橙引导英军火烧圆明园的吗
初时,他混迹于上海,不知通过什么关系,结识了英国公使威妥玛,被威氏招至幕府,周旋于旅居沪上的外国人中,由是洋人呼龚先生而不名。据说威氏很赏识他,行动有护卫跟从,月致万金。所以到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龚半伦就自告奋勇,将联军引进圆明园,并且抢先一步单骑直入,取金宝重器以归。这是典型的汉奸行经,为天下人所侧目。后来,他将这些宝物的百分之一,运到上海变卖,用作嫖资,狂嫖滥嫖,结果发狂而死。
说龚橙引英军入圆明园,缺乏第一手确凿材料。至于人们为什么把这事牵到他身上,我想原因有二:一是他为英国人作过事,二是他不检细行,劣迹昭著。
龚橙导引英军焚烧圆明园的说法是由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的圆明园长词引起的。其词自注之二有:“夷人人京至宫闱,……贵族穷者,倡率*民,假夷之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贵族穷者”“*民”具体指的是谁却没有明说。后来刘成禺根据王闿运的残稿中“有汉*销英翁及匏叟书”,写了《王湘绮笔下两汉*》一文,载在刘的《世载堂杂忆》里。文中说:“龚孝拱,字橙,号匏庵,仁和龚自珍子,英人攻天津、广州,威妥玛尊为谋主,多用其策。”龚橙是汉*,导引英军焚烧圆明园的说法由此而生。
后来,此事又见于大鹤山人刘叔问的《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一书的跋文:“初有*人龚孝拱者,游海上,以狙诈通于夷,闻圆明园多藏三代鼎彝。龚放嗜金石刻,至庚申京师之变,乃乘夷乱,导之入园,纵火肆掠。”
再后来,便有了陈文波的《圆明园残毁考》认定“贵族穷者”就是龚橙。“英军北犯,龚为向导,曰清之精华在圆明园。”(见蔡申之《圆明园之回忆》)1916年,徐珂在其编纂的《清稗类钞》一书中说:“庚申之役,英人以师船入都焚圆明园,龚实同往,单骑先入,取金石重器以归,坐是益为人诟病。“(《文苑杂录》卷下)
龚橙导引英军焚烧圆明园的说法开始如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落满了中国的各个角落,野史、小说如《清朝野史大观》、曾朴的《孽海花》等也认为龚橙导引英军焚烧了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