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谁的诗句
李商隐。《乐游原》【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白话释义: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全诗为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会昌五年(84845)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而作下此诗。译文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乐游原 / 登乐游原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是李商隐(唐)的诗句 全诗如下 乐游原 /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译文: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赏析: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
“夕阳无限好”出自李商隐 的《乐游原》。 原文: 《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唐代】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作者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译文】傍晚时分,心情不快,驾车登上古时的乐游庙。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夕阳是多么的好,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门前无雪亦无非。静待佳人归。西城钩月如眉,独自望梅痴。 红烛泪,已成堆。岂不知。裙衣如旧,香魂如丝,惶惑无词。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哪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出自于唐朝诗人李商隐《登乐游原》。原诗文四句如下示: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描写夕阳西下无限美的七律诗: (一) 轻车一路到江城,故友相逢惜晚晴。 但见雁飞心未老,休怜叶落意难平。 白云犹带离人泪,黄鹤空留玉笛声。
《登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注释】①乐游原:地名,在古长安南郊,因地势较高,在那里可以看到长安城全貌。②向晚:傍晚。③只是:只可惜。【全诗赏析1】[1]乐游原,在今西安市南,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全诗是: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赏析] 两句为千古名句。傍晚时分,诗人郁郁不乐地登上长安的乐游原,只见一轮红日西斜,显得无限美丽,于是情不自禁地唱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谓夕阳纵好,可惜也维持不了多少时间。
《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五言绝句。原文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译文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思想感情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什么意思?
五绝·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注释】 :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韵译】: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
选B,李商隐。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思是: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这两句诗出自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登乐游原》,此诗当作于会昌四、五年(844、845)间,李商隐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而作下此诗。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整首诗的原文如下: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其中有一些字词,我觉得有必要单独解释一下: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向晚:傍晚。不适:不悦, 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近:快要。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夕阳”一句,向来被认为是诗人对繁盛的唐帝国即将衰落之感叹。大唐王朝繁盛一时,可如今就如同这夕阳般西下,好景不长。故而这句诗长久以来是这样翻译的:“夕阳无限的美好啊!只不过已经快要落下了。”李商隐身处的晚唐,总有一种极致奢华过后的颓废感,故而此诗理解为李商隐对唐帝国的感叹。这种美好事物即将消逝沉落的失落感深深地烙在晚唐的每一个诗人身上,故而晚唐诗人的诗作比起盛唐总少了那种英姿勃发的自信感,大多消沉颓丧、含蓄委曲。如同本诗,在带入李商隐所处时代之后,本是平凡朴实的语言,却带着一种隐隐的失落感,毕竟那是中国甚至人类历史上最繁盛的一个帝国,其衰败之境怎么可能不让人伤心?
不过此诗亦有另外一种解读的角度,在近年来已经得到很多学术界的认可:这种观点认为“只是”二字在这里并不是转折的意思,而是一种理性的解释。故而后两句应该翻译为:夕阳无限的美好啊!因为已经接近了黄昏才能看到啊!笔者考证了许多关于此诗的资料,发现自明清开始,一直以来对后两句的解释都有不同的观点。而且关于“只是”二字的用法,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在晚唐时期都有“因为”的意思,比如李商隐本人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况且此诗为诗人游玩时一时兴起所做,未必能刻意将“夕阳”这一意象比作晚唐,只不过是当时情于境合、自然而然罢了。而这种解释自然让全诗没有了上种解释的伤感,却有了一种赞叹大自然之美景的壮怀之感。虽近黄昏,但是却依然能感受到美,这种情感积极向上,与之前的解释截然相反。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