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岳阳》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晚泊岳阳》 北宋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本诗三处写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作伴;第五句用拟人的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
《晚泊岳阳》译文 我躺在船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航船就系在岳阳城边的树上。 江面空阔,明月渐渐升起,天水相连,夜气漾漾,江路茫茫。 夜深了,江上的月色特别皎洁,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 一串长长的歌声还在耳边回响,可舟子荡起船桨,如飞似的驶过我停泊的地方。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忧”,“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就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欢乐。这一点我们在分析《岳阳楼记》时,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晚泊岳阳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雍正诗词鉴赏?
还是触动了悠悠乡思?或是感慨于故人的忠烈之情,而羞惭于自己的苟全?诗中均未言明。 无限话语尽在潸然而下的“千行泪”中了!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出自北宋诗人欧阳修的作品《晚泊岳阳》。全诗描绘出一幅清丽明快的洞庭夜景图。首联看来字字平易,却表现出作者对家的思念。羁旅之人闻得悠悠钟声,感受到城中黄昏人归的气氛,那种家的气氛不禁牵引着小船驻留树下,诗人静静地谛听着,感触着。
然而,欧阳修在《晚泊岳阳》中并未完全陷入这种境地,他的诗篇反映了他刚劲耿直的性格和超然的态度。如《宋史·欧阳修传》所记,他的诗作写于被贬夷陵途中,体现出其不畏艰险的品格。诗中通过描绘月光、钟声、歌声和江景,如明月悬空、月弄清辉、渔歌夜归等,细腻地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晚泊岳阳》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时,夜泊岳阳城外洞庭湖时所写。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洞庭湖夜景的描写,抒发了欧阳修旅中思归之情。全诗语句平易流畅,情景交融,情思深婉曲折。下面小编便向大家介绍欧阳修的这首《晚泊岳阳》: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晚泊岳阳 欧阳修
晚泊岳阳 欧阳修,是一首七言律诗,为宋代大诗人欧阳修的传世作品,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时的心情和范仲淹应该同样是忧心忡忡的。本文由大学高考网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首联“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点染停舟的地点及周围的氛围。先用倒装句写出,因“系舟岳阳城下树”,才有“卧闻岳阳城里钟”的意境。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阅读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第六句,月引领水上人伴歌声飞去归家,表达作者一丝思乡之情。小题2:表现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通过卧听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
《晚泊岳阳》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诗人先以“岳阳城下树”做为定点,然后,才移动他的视点,从上下、左右把握舟系城外的佳景,写听觉的远闻、近闻,视觉的远观、近观,从左右远近俯仰的转向,描摹岳阳城外的月光水色,倾听城内的晚钟和水上的晚唱,这一切都显得洒脱,旷达,毫无贬途中的黯然神伤之情。
写景色能够利用典型的鲜明形象,以造成逼真的境界,能够以景寓情,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悲喜的情感,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方式。
理解诗的意象的鉴赏,抓住诗中描写意象的诗句,理解意象的特征,再赏析意象的表意效果。这道题有两问,一问是问作者的思想感情,一问是“怎样表现的”,问的是表达技巧及效果。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是对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句句关情。
湖北 孟浩然 (689~740)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晚泊岳阳赏析
岳阳晚泊 [作者] 曹松 [朝代] 唐代
轻帆下阔流,便泊此沙洲。 湖影撼山朵,日阳烧野愁。 白波争起倒,青屿或沈浮。 是际船中望,东南仞仞秋。
《岳阳晚泊》作者曹松简介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征。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曹松的其它作品 ○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 中秋对月
○ 月
○ 南海旅次
○ 除夜
○ 曹松更多作品
首联“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点染停舟的地点及周围的氛围。先用倒装句写出,因“系舟岳阳城下树”,才有“卧闻岳阳城里钟”的意境。诗人先以“岳阳城下树”做为定点,然后,才移动他的视点,从上下、左右把握舟系城外的佳景,写听觉的远闻、近闻,视觉的远观、近观,从左右远近俯仰的转向,描摹岳阳城外的月光水色,倾听城内的晚钟和水上的晚唱,这一切都显得洒脱,旷达,毫无贬途中的黯然神伤之情。诗人先从钟声写起,钟声唤起了诗人的遐想,他是在贬谪途中于城外闻城内的“钟声”,这“钟声”令诗人无法闲卧孤舟,那么诗笔就自然移到舟外江面上的天。
颔联“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空江”二字,固然指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时的一片茫然之情,天地的空阔正显出了孤舟(即诗人)的渺小孤独无助。但月亮却是有情有义的,能及时而来,与诗人默然相对,为诗人排解贬谪夷陵的失意情怀。“空江明月”正是为写“失江路”做好了铺垫。诗人似乎想到了王勃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面对皎皎明月,面对“云水苍茫”的大江,诗人情不自禁要发出“路在何方”的疑问和叹惋。
继而颔联描绘月下晚唱:“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已是夜深月上,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令人想起唐代张若虚的诗句,“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月似乎看出了诗人心中的迷茫,于是故弄清辉,照明诗人高洁澄清的本心,提示诗人要坚守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忽然水上传来舟子的渔歌,声音嘹亮悠远,这歌声与城里钟声又互相融合在一起,晚钟与晚唱,在浩渺江面上弥漫无际。
结联的“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句,勾画了诗人被触动的心绪,当他蓦然听到归舟晚唱时,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陶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但是,由于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这一阕歌声还没听完,已经远逝了,岳阳城外的一切又归于宁静。诗人运用交错的声色描绘,以江面的歌声听不尽和轻舟疾行如飞的动态意象,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诗人也以交错呼应之美,在实景的摹写中灵动地寄寓他旷达、孤寂的矛盾心境。
此诗写旅中思归,深藏不露;只是句句写景,然景中自有缕缕情思。以“城里钟”起,以月下歌止,拓前展后,留下足以使人驰骋想象的空间,同时以有意之“听”照应无意之“闻”,表现了感情的变化。全诗语句平易流畅,情意深婉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