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八首其一(描写读书的经典古诗句)

你留下的回忆渐行渐远 好词好句 20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咏史》诗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 《咏史》共八首,大都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歌咏来抒写自己的怀抱。题名咏史,实际是咏怀。 其一(弱冠弄柔翰)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左思《咏史》 《咏史八首》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创作的组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左思《咏史八首》日往菲薇,月来扶疏。——左思《三都赋》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思《咏史八首·其一》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隆冬:严冬。 连林:树多而结成林。独树:指青松独立。 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朝华之草,戒旦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 朝:早晨。华:开花。戒旦:指黎明。

振锡林烟断,添瓶涧月分。——出自宋·简长《送僧南归》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出自魏晋·陆机《赴洛道中作》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铅刀贵一割”的出处是哪里

“铅刀贵一割”出自魏晋左思的《咏史八首·其一》。“铅刀贵一割”全诗《咏史八首·其一》魏晋 左思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出自唐·王维《献始兴公》 仕若不得志,可为龟镜焉。——出自唐·皮日休《七爱诗·白太傅》 于今亦已矣,可为一长吁。

“四贤岂不伟”出自魏晋左思的《咏史八首》。“四贤岂不伟”全诗《咏史八首》魏晋 左思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以下是有关荆轲的诗词: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易水歌》 2.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___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1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14.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___谢逸《送董元达》 15.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___章碣《焚书坑》 1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描写读书的经典古诗句

——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2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赵恒《劝学诗》 3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3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3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咏史八首 [作者] 左思 [朝代] 魏晋 【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左思。 《文心雕龙·才略篇》说:“左思其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出自魏晋左思的《咏史八首》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晋灭东吴,是在公元二八〇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咏史八首》写在公元二八〇年以前,则是肯定的。左思借咏史以言志的是:“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其一)左思的动机,是否诚如他所说的那样纯洁、信美,是需要做出具体分析的。

含有传英的诗句

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出自宋·汪洙《神童诗》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出自魏晋·左思《咏史八首》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写社会的黑暗,决心避世,求洁身自好。左思把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分别写在各首之中,恰似一个巨手巧匠把颗颗散珠组成一个完整精美的花环 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咏史八首其一左思表达了诗人愿为统一国家、安定边患效力的抱负,抒发功成之后归隐田庐的淡泊情怀。《咏史(其一)》 - 晋左思,这首诗是选自作者《咏史》八首中的第一首。它表达了诗人愿为统一国家、安定边患效力的抱负,抒发功成之后归隐田庐的淡泊情怀。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出自明·魏禧《登雨花台》 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出自唐·王建《元日早朝》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勤学苦读的诗句

——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2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高启《练圻老人农隐》 2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高适《答侯少府》 2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3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

———岳飞,《满江红》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力拔山兮气盖世!

那要看按什么来分了。按题材分: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左思风力”语出钟嵘《诗品》。 钟嵘在评价陶渊明诗歌的时候,用了一句评语: 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

左思《咏史八首》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李白《拟古十二首》 北斗不酌酒,南箕空簸扬。 杜甫《后出塞五首》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左思的诗词名句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左思《咏史八首》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左思《招隐二首》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左思《咏史八首》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左思《三都赋》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主要成就

[挑错/完善]

作品概述

左思出身寒门,虽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却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只好在诗中表述自己的抱负和对权贵的蔑视,歌颂隐士的清高。左思所作琴曲有《招隐》,收入《神奇秘谱》之中,并在解题中引录了他的两首同名诗,此外,《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认为是他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都贯穿着隐逸思想。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录于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晋书·左思传》载,他曾以10年时间写出《三都赋》左思简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三都赋》的写作时间,《晋书·左思传》和《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左思别传》的说法很不一致。据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此外,今人姜亮夫认为作于291年(《陆平原年谱》),刘文忠认为作年“难以确定”(《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左思》)。左思在序中批评前人作赋“侈言无验,虽丽非经”,提出作赋应“贵依其本”、“宜本其实”。在写作此赋过程中,他曾向到过蜀地的张载请教岷邛之事;又求为秘书郎,以便博览方志群书。因此《三都赋》体制宏大,事类广博。他那种强调征信求实的文学主张虽不免偏激,但也使《三都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三都赋》问世后,张华赞叹不已,叹道:“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左思简介,皇甫谧为之作序,张载、刘逵作注;卫权作略解。一时间豪富人家竞相传写,以致“洛阳纸贵”。这除了《三都赋》本身的富丽文采及当时文坛重赋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包含了当时朝野上下关心瞩目的内容:进军东吴、统一全国。此赋的写作手法及风格虽与班固的《两都赋》及张衡的《二京赋》相似,但它的思想主题则不是传统的“劝百讽一”。因此《三都赋》在后期大赋中具有重要地位。左思另有一篇抒情小赋《白发赋》,语言朴实、行文幽默、感情含蓄,与《三都赋》完全不同。它采用头发与人对话的寓言体,尖锐地抨击“靡不追荣,贵华贱枯”的社会现实。

左思诗歌代表作品是《咏史》诗8首,见于《文选》。《咏史》自班固以来大抵是一诗咏一事,在客观事实的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左思早年有着强烈的用世之心,自认才高志雄,“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第1首),希望有所作为。但是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他始终怀才不遇。在《咏史》诗第2首中,他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的艺术形象,深刻地揭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在第7首中他借咏古代贤士的坎坷遭遇,沉痛地指出:“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对扼杀人才的黑暗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笔锋之尖锐,在两晋南北朝是不多见的。《咏史》诗还借咏古人,阐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向,声称:“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所以梁代评论家钟嵘说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诗品》)。

明清之际王夫之曾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坏,古度古心,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选评》)左思《咏史》诗的这种风格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曾对陶渊明产生过影响。左思所创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左思另有《招隐》诗两首,文笔流丽,其中“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后人赞赏。《娇女诗》一首,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对小女儿的疼爱之情跃然纸上。陶渊明的《责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隐《骄儿诗》等,都受到它的一定影响。此外他还有《杂诗》一首,《悼离赠妹》诗二首。前者风格与《咏史》相近,后者是四言诗,典雅凝重。

人物生平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

左思(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诗人。左思家世儒学,出生寒微。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泰始八年(272年)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年),河间王司马颙部将张方进攻洛阳,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有《左太冲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