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二)的翻译
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 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轮毂 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 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请看弈棋者 输赢须待局终头 译文 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 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 祸福轮回像车论一样 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 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 马失前蹄不必忧虑 如不信。
——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复手藏钩。 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哲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放言五首·其二》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九日登山》龟山蔽鲁国,有斧且无柯。——《纪南陵题五松山》1.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龟虽寿》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放言五首·其三》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放言五首·其二 唐代:白居易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覆手藏钩。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鉴赏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放言五首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甯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放言五首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放言五首的注释译文
放言:意即无所顾忌,畅所欲言。2.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810年)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其间曾作《放言五首》,见《元氏长庆集》卷十八。3.长句诗:指七言诗,相对五言诗而言;五言为短句。
___李白《塞下曲六首》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___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___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___万楚《骢马》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
第一首诗放言政治上的辨伪。“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首联二句单刀直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清代: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是白居易写的。 《放言五首》为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组政治抒情诗。
杜甫放言五首?
放言五首原文 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甯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白居易的放言不是三首是五首,最著名的是《放言五首·其三》全诗: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以下是我的回答,有关弈的诗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唐·杜甫《秋兴八首》“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 2.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清· 佚名《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 3.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宋· 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4. 儿辈功名都付与。
元稹的《放言五首》是五首乐府风格的诗歌,它们表达了作者对时事、政治和个人遭遇的感慨和思考。
在《放言五首·其一》中,白居易写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于事物真伪难辨的困惑,也暗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骗局和假象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警惕的心态。
白居易放言五首及注解?
《放言五首》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看淡人生大彻大悟的诗句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10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0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10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10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时间可以检验一切,在历史和时间面前,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都会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诗人所举的典故是正反两个类型的例子。
放言五首·其三 唐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表达岁月流逝的诗句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1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放言五首 其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以下是其注音版: 其一: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数年前也放狂,这几日全无况。——康海《雁儿落带得胜令·饮中闲咏》33.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苏武庙》34.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35.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杨万里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译文:碧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红日与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鲜艳娇红。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放言五首·其二》《偶作寄朗之》《微雨夜行》《邯郸冬至夜思家》《咏菊》《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山泉煎茶有怀》《观游鱼》《放言五首·其四》《燕诗示刘叟》《春词》《村夜》《江楼月》《南浦别》《母别子》《晚兴·草浅马翩翩》《病免后喜除宾客》《夏日独直。
白居易的诗词《放言五首》(其一)赏析
《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赏析】
人常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耳听为虚”,未必,“眼见为实”,也不然。
对于人来说,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看,所以人对自己看到的东西和事情都极其信任,很少会持怀疑态度。这里,诗人敢于打破常人的思维,认为世事变化,云诡波谲,真真假假,实难通过简单的眼观来辨别。为了证明这个论点,诗人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举出了萤火虫和荷叶水珠的例子——“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意思是说,夜晚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明晃晃的亮晶晶的,像一团小小的火星子,事实上呢?萤火虫身上虽然能发出光亮,然而那只是荧光,并不是真的火光,表象一样,实质不同;夏天池塘里荷叶青圆,上面时有圆滚滚的璀璨的水珠,看起来像是珍贵的珍珠一样,其实也并不是。诗人以萤光并非火,露滴不是珠,来比喻人世间的某些假象,并告诫人们不要为假象所蒙蔽,而要从本质上去看问题,或者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这两句诗,论据有力,具有很强的情感色彩,讥讽了那些有名无实言行不一的小人之辈。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文学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