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吴均(与主元思书原文?)

待我长发及腰 好词好句 23

吴均被后世称

吴均,469至520年,又作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即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诗文自成一家,长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吴均曾经当过奉朝请,作品集被叫做《吴朝请集》,可以被叫做吴朝请。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虽然他是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工诗文,风格清拔古朴,时人也多仿效而作,称为“吴均体”。但是与历史上那些家喻户晓的诗人相比而言,吴均就显得名不见经传了。不过这不影响他的诗篇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明人辑有《吴朝清集》。吴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

石上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长篇五言律诗,描写了一棵孤立在石上的松树,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松树坚忍不拔、屹立不倒的精神。

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与朱元思书》就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与主元思书原文?

与朱元思书 南北朝 ·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画家;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朝诗人;岑参,唐代诗人。

吴均,469至520年,又作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即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陶弘景456-536年南北朝人 吴均469-520也是南北朝人 陶弘景456-536年南北朝人吴均469-520也是南北朝人

吴均简介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一生才华横溢,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辰之一。尤其在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史上,吴均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辞赋、散文等多种文体,尤以书信闻名于世。吴均的文字优美隽永,体现了魏晋风度的精髓,成为后世文学的典范。

吴均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7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任奉朝请、待诏著作郎。

吴均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吴均是南朝梁的诗人。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沈约见其文,倍加称赏。梁天监二年(503),吴兴太守柳恽召为主簿,常引与赋诗。建安王萧伟趋贤重士,召吴均为记室,掌文翰;萧伟迁江州,补吴均为国侍郎,兼府城局。

《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人们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历史上有留下名字的有两个吴均 一个是南北朝时的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郡人(浙江安吉祥)文学家,史学家,写《通史》的 还有一个是1854年去世的,嘉庆年间举人吴均,浙江钱塘人,是个名官。

《山中杂诗》是南朝文学家吴均所作.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

天监初年,柳恽任吴兴太守,任命吴均为主簿,常与他一起赋诗。吴均的文章风格清新挺拔,富有古风,一些喜好者模仿他的文体,称其为“吴均体”。建安王伟任扬州刺史时,吴均被推荐为记室,负责文书事务。王迁任江州刺史后,吴均担任国侍郎,兼城局职务。回京后,他被授予奉朝请的官职。

吴均是,南朝梁史家及文学家。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吴均受梁武帝重用,曾私撰《齐春秋》,书成奉呈武帝,书中提到武帝曾是齐明帝的佐命之臣,武帝不悦,下令将书烧毁,并将吴均免职。

南朝文学家吴均简介,吴均《山中杂诗》赏析

南朝文学家吴均简介 吴均生于469年,卒于520年,是南朝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他开创的吴均体,文风清新,用典贴切,影响深远。吴均出身寒门,但勤奋好学,学以致才,颇受赞扬。吴均虽满身才华,但他的仕途却并不顺畅,他做过的官职都是些没有实权的小官,不能在官场上有什么大作为。

吴均体名词解释如下: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文章清秀拔俗,时人或仿效之,称“吴均体”。《其诗今存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南朝梁文学家。

吴均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沈约见其文,倍加称赏。代表作品有《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续齐谐记》等。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与人生哲理之作,有的写山水,也颇有新意。其散文以描写见长,语言清丽,善于刻画人物,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吴均被称为什么 吴均好学有俊才,人称“古之狂者”。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吴均是什么朝代的

吴均的朝代是南北朝。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长兴)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沈约见其文,倍加称赏。梁天监二年(503),吴兴太守柳恽召为主簿,常引与赋诗。建安王萧伟趋贤重士,召吴均为记室,掌文翰;萧伟迁江州(今江西九江),补吴均为国侍郎,兼府城局。后柳恽又转荐吴均于梁武帝,帝召之赋诗,深为赏识,任为待诏,累升至奉朝请。

吴均通史学。在任奉朝请期间,先是上表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成稿30卷。如实称武帝为齐明佐命,武帝不悦,以“其书不实”为名,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竟支离无对。武帝下令焚之,并免其职。不久,武帝又召令撰《通史》,起三皇迄齐代。吴均撰本纪、世家已毕,惟列传未就而卒。吴均还注范晔《后汉书》90卷,著《庙记》10卷、《十二州记》16卷、《钱唐先贤传》5卷等。

为文清拔,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诗亦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为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与朱元思书》以简洁而传神的文笔,描写富春江两岸清朗秀丽景色,读后如亲临其境;《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将青山、石门山景物描绘得如诗如画、惟妙惟肖,为六朝骈文名著。现存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是继南朝宋东阳无疑《齐谐记》而作,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鲁迅誉为“卓然可观”。其中《清溪神庙》、《阳羡鹅笼》尤为出色。吴均诗文著作较多,惜多散佚。

标签: 叔庠 文学家 吴兴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