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诗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运用了“通感”(“比喻”亦可)手法。效果:将听觉艺术的音乐比作湘江绿波倾泻,流畅无碍。无形的音乐声,在词中化为有形有色的形象,既写出弹者技高,乐意流畅,如行云流水,又写出听者品音入微。菩萨蛮 作者: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香莲烛下匀丹雪"是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的《菩萨蛮》中的一句。
“晏几道菩萨蛮”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李清照所作。这首词曲媛娆、意境深远,几经千年,成为了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在这首词中,晏几道实际上是个人名,而菩萨蛮则是指蓝色的风景。晏几道菩萨蛮是塞外江南的意境,也是人们心灵深处的梦幻之境。
求 词牌名为 菩萨蛮 的全部词
菩萨蛮 李师中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菩萨蛮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晏几道,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人。晏殊第七子。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弹筝女柔和自重的表情。“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弹筝女的神情,与乐曲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此词借写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表达了哀伤的感情。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通过对音乐效果的刻画和她神态的描写,流露出词人哀怨的情感。词的上片描写弹奏的效果,下片则刻画弹奏者的情态,展现了弹奏者哀怨的内心情感。
黛秀的解释?
“漠漠远山眉黛秀”“远山眉黛”应是将女子的眉比作乌翠峭峰,常见于诗词中(如晏几道的《菩萨蛮》,王观的《卜算子》等)。
曹蝶双 / 《菩萨蛮》 / 温庭筠 / 翠钗金作股。
菩萨蛮和鹧鸪天都没有实际的意思,它们都是词牌名。 菩萨蛮,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
我感觉这首词的词眼在末句,“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全词通篇写幽恨,末句的一个“低”字将幽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入木三分。凄凉与悲哀的情绪在那眉黛一低间盈盈展现,活了筝曲、活了筝女,使整首词霎时争色。
宋朝晏几道的菩萨蛮译文
分类: 社会/文化 >> 宗教
解析:
菩萨蛮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这首么?背过 到没有怎么刻意去翻译过,
哀筝 应该是艺女的古筝,被强调哀筝,应该是强调环境氛围,让人能快速被词渲染,也有作者对艺妓的美称之意,用筝指代人。从词看来强调的感情基调也是怨恨情仇,似乎该词大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样子。要是我翻译的话 :
(艺妓)用哀筝抚弄一曲《湘江曲》(记忆中好像是潇湘曲),能声声萦耳,尽写湘江上的绿意。纤纤细指、十三筝弦,慢慢地将潇湘曲里的幽恨诉说。古筝的音像艺女的秋波一样漫过坐席,离愁别绪在她的手中蕴生;弹到惆怅满怀时,只见她眉头皱的很低很低。
余下两首 一样的道理~翻译~
菩萨蛮
相逢欲话相思苦,浅情肯信相思否.还恐漫相思,浅情人不知.
忆曾携手处,月满窗前路.长到月来时,不眠犹待伊.
我的译文:邂逅相逢,欲说离别的相思之苦,但不知道她是否知道我们并不深厚的感情的相思的存在。深怕相思成灾,被相思的人还不知道。
回忆曾经携手过的地方,月儿照亮着窗前能看到的小路。小路蜿蜒着在月色里延伸得越来越长,无心睡眠,独自等待能让我相思苦出的她(浅情人)。
菩萨蛮
来时杨柳东桥路,曲中暗有相期处.明月好因缘,欲圆还未圆.
却寻芳草去,画扇遮微雨.飞絮莫无情,闲花应笑人.
译文: 别离时的杨柳郁郁葱葱的东桥路,曲径深处有我们相幽会的地方。明月鉴的一段好姻缘,却没有因为月儿的圆而圆满。
我用画扇遮挡着细雨去原来的地方寻访她。不管别人怎么笑话,我知道她不会那样无情的。(满天弄舞的飞絮不会那样无情的,尽管我知道闲落得花会来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