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杨炯主要内容(《从军行·杨炯》原文与赏析)

柠檬花盛开 好词好句 21

从军行杨炯的写作背景?

在盛唐时期,吐蕃、突厥曾经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朝的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从军行》描写了士子从军,征战边疆朝廷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所作为的使命感,建功立业的英雄情怀。《从军行》〔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多述军旅苦辛之词。

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发端警竦。“烽火照西京”一句,用夸张手法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然引出下句。目睹外患严重而“心中自不平”,其“从军”愿望与卫国决心,已和盘托出。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律,反映从军的辛苦。

《从军行》是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作品,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但实际上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体现了作者胸怀大志、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

从军行杨炯的主要内容概括?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的从军行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

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赏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读书人向来是一个极富激情,极易冲动的 群体,但他们比其他人更能理性地、清醒地看待时势。大国不存,小 家安在?

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诗人用乐府古题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

《从军行·杨炯》原文与赏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借用汉乐府旧题,写一个书生从报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从军、奔赴沙场奋战的全过程。语短意长,雄健激扬。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

《从军行》杨炯 fēng huǒ zhào xī jīng , xīn zhōng zì bù píng 。 烽 火 照 西 京 , 心 中 自 不 平 。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从军行》古诗如下:《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译文:烽火映照着都城长安,我的心中难以平静。出征的号令从皇宫传出,精锐的骑兵包围了敌人的都城。纷扬的大雪使彩旗暗淡,呼啸的寒风夹杂的战鼓声。

从军行 杨炯的赏析

唐代杨炯《从军行》,原文为: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从军行》杨炯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翻译:烽火映照着都城长安,我的心中难以平静。出征的号令从皇宫传出,精锐的骑兵包围了敌人的都城。纷扬的大雪使彩旗暗淡,呼啸的寒风夹杂的战鼓声。

这是杨炯的一首诗,具体原文是:从军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杨炯 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投笔从戎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军人的骄傲和自豪。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首)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颔)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颈)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从军行》杨炯原文及翻译: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杨炯 从军行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者】:杨炯【朝代】:唐【体裁,表示一门艺术内部分类的概念。文学作品的分类,可用多种标准来划分。 更多..体裁】:乐府 ---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从军行杨炯表达了什么情感简单点?

《从军行》描写了士子从军,征战边疆朝廷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所作为的使命感,建功立业的英雄情怀。

《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多述军旅苦辛之词。东汉末王粲随曹操征张鲁和孙权,曾作《从军行》五首以美其事,但并未具体展示战斗生活。杨炯这首五律,仅仅四十个字,不仅充分渲染了战争的环境气氛,而且深入抒写了书生投笔从戎的思想感情和边塞的战斗生活。在《从军行》这一旧题乐府诗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代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两句,紧承上联而来,描绘了唐军出发时的义无反顾的英姿和直捣敌巢的压顶气势。意思是说:领了兵符,辞别京城,率领骁勇的骑兵去围攻蕃人的京城。牙璋即牙牌,是皇帝调发军队用的符牌。凤阙,指京城,不是一般的.城市,与城阙不同,汉朝时,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诗中常用龙城,意思只是说敌人的巢穴。

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两句写开始战斗。但是战斗的场面多么宏大啊,要想在短短的十几个字将这场战斗描绘出来,定然是很难的。所以,诗人选取了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画面。边境苦寒,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绘也被雪遮蔽,北风呼啸,夹杂着雄壮的鼓声,弥漫在空中,久不断绝。风雪肆虐,但旗帜依然屹立不倒,鼓声依旧激昂澎湃,足见军士勇敢无畏的精神。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一千古名句,曾振奋了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虽然此句的爱国情怀,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位卑未敢忘忧国”等诗句这般直接,但它们写出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声。这两句,承接前面对艰苦激烈战斗场面的描写,来说明了诗人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标签: 军行 旗画 杨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