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相见欢背景和主旨?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 宋 ]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朱敦儒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如下: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翻译如下:登上金陵城的西门城楼,倚窗远眺,深秋之景尽收眼底。滔滔江水,在夕阳下奔流万里。中原战乱,官僚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呢?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者】朱敦儒【朝代】宋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译文 登上金陵城的西门城楼,倚窗远眺,深秋之景尽收眼底。滔滔江水,在夕阳下奔流万里。中原战乱,官僚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呢?
相见欢朱敦懦古诗翻译
相见欢朱敦懦古诗翻译如下: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原文: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朱敦儒的《相见欢》的主旨: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原诗: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关于枫染西楼诗词有: 1.水澄熊白成壶酒,枫染猩红满路旗。 出自宋代白玉蟾《对月六首》 2.乌臼远疑枫染叶,荻芦犹待雪飞花。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下一句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这两句诗是出自宋代朱敦儒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主旨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登楼眼前的暮景到直言国事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全文: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宋词: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赏析】金兵的入侵,击碎了朱敦儒醉插梅花的洛阳春梦,他和众多富贵人家一样,仓皇南逃,来到了一片陌生的江南。终于渡过了长江,来到了古城金陵,暂时安全了些。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如下: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朱敦懦金陵城上西楼好全诗?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原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拼音版、注音及读音:文学家:朱敦儒xiāng jiàn huān jīn líng chéng shàng xī lóu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jīn líng chéng shàng xī lóu,yǐ qīng qiū。wàn lǐ xī yáng chuí dì,dà jiāng liú。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朱敦儒,字希真,洛阳(在今河南省)人。南宋时做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等官,是一个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他登上金陵城西楼观看风景后,写了这首《相见欢》,表达了他的爱国思想。金陵城的西城门楼面对着浩荡东去的长江,是登临远眺的地方,古代不少诗人曾经在这里留下过诗篇。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如下:
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作品赏析:
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除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后来的辛弃疾。
苏轼作为新词风的开拓者,虽然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抒情自我化的方向,但他还没有将自我完整的人生历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写进词中(另一半写在他的诗里),诗词的表现功能还有所区分—词多言情,诗多言志和叙事。
李清照也恪守这种惯例。朱敦儒则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
辛弃疾《念奴娇》词就明确说是“效朱希真体”,陆游年青时曾受知于朱敦儒,为人与作词都受朱敦儒的熏陶,他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即与朱敦儒的《卜算子》(古涧一枝梅)风神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