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的诗句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唐代: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译文: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刺史大人莫说迎接路途远,宰相裴度刚破蔡州凯旋回。
《书事》陆游 闻道舆图次第还,黄河依旧抱潼关 会当小驻平戎帐,饶益南亭看华山 《记梦》 黄河衮衮抱潼关,苍翠中条接华。城郭丘垆人尽老,药炉依旧白云间。
潼关停顿就是下面画/的地方: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意: 从古至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
【原文】《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注释】 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 解:懂得 【作者】清朝诗人谭嗣同。
潼关是不是七年级上册最后一首古诗?
是 潼关是不是七年级上册最后一首古诗,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
《潼关》的原文如下: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此组诗选自《潼关卫志·艺文志》,此诗为二首中的第一首。【简析】这首诗主要从时代变迁角度描写了潼关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结尾抒发了作者持节扼守潼关的雄心壮志,具有曹操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气魄。其 二 半世行藏百二间①,西风吹老使臣颜②。紫云迎马仍分陕③,明月随人又度关④。
《潼关》 作者:谭嗣同 朝代:清代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潼关(谭嗣同)拼音版注音: 潼 tóng 关 guān (清qīng) 谭 tán 嗣 sì 同 tóng 终 zhōng 古 gǔ 高 gāo 云 yún 簇 cù 此 cǐ... 潼关(谭嗣同)拼。
天险西来凌绝巘⑤,地形北折巩长安⑥。如今圣德能怀远⑦,犹作当时要处看⑧。[注释]①此句是说,刚刚进入险要的秦地,来到潼关就大开眼界。②严关:峻险的潼关。严:一本作“岩”。此句描写潼关的矗高。③峡: 指黄河峡谷的峡岸。④仞: 古代的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潼关的意思古诗意思?
《潼关》 年代:清作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云薄关河紫气长①,帝枢曾此撼严疆②。河经百二开天地③,华枕西南锁雍梁④。戍火忽移函谷月⑤,征车多带灞亭霜⑥。日京萧索垂千载⑦,飞挽何由接巨航⑧。【题解】此诗选自 《清诗别裁集》。[注释]①关河: 潼关和黄河。紫气:迷信人认为的祥瑞之气。相传老子入关时曾有紫气浮关。
tóng guān 潼关 qīng tán sì tóng 清 谭嗣同 zhōng gǔ gāo yún cù cǐ chéng , 终古高云簇此城。
事去空垂悲国泪⑤,愁来莫上望乡台⑥。桃林塞外秋风起⑦,大漠天寒鬼哭哀⑧。【题解】此诗选自 《水云集》。其作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秋,当时宋恭帝赵显已被掳入燕,南宋王朝名存实亡。【简析】此诗层次鲜明,写景、写行和抒怀相结合。
马嘶沙岸寒涛外,人倚山城夕照中③。眼界一时穷古迹④,爪痕三度笑飞鸿⑤。来朝又入华阴道⑥,饱看霜林几树红⑦。[注释]①秦关:指潼关。②黄水:黄河水。③倚:斜靠。山城:潼关城。④眼界:视力所能及的范围,即视野。穷 穷尽,此指看完,望尽。⑤爪痕:指足迹。度:次,遭。
“潼关”的诗词?
西入潼关路,何时更盍簪。年来人事改,老去鬓毛侵。花染离筵泪,葵倾报国心。龙潭千尺水,不似别情深。《晓》年代: 唐 作者: 徐夤 水尽铜龙滴渐微,景阳钟动梦魂飞。潼关鸡唱促归骑,金殿烛残求御衣。窗下寒机犹自织,梁间栖燕欲双飞。羲和晴耸扶桑辔,借与寰瀛看早晖。
巉岩: 高险的山石。③莽莽:无边无际的样子。④萧萧: 刮风下雨的声音。二陵: 在潼关东面的崤山附近。《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云:“肴(崤)有二陵丐,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避)风雨也。”⑤华岳:西岳华山。攒(zuán):同 “钻”。⑥际: 值,适当其时。
“终古高云簇此城”“簇”的妙处:簇是“簇拥”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高云簇拥古城的景象,表现出潼关的高,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④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有“黄河如丝天际来” 之句。【题解】此诗选自 《续潼关厅志·艺文志》。【简析】这首诗描写潼关自然山川的奇险和地理位置的重要。开篇先虚写潼关奇城,说潼关重镇为神工鬼斧而成。然后写潼关的奇山,表明潼关地理位置非同小可。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潼关》清•谭嗣同,所学的知识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词,诗词讲述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作者的伟大胸怀,冲破一切困难,迎难而上的心境。
写潼关诗词之潼关两首原文及赏析
作者曾自注此诗云:“谓孙督师传庭。”孙传庭(1593-1643),代州振武卫(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次年升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带兵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在潼关被起义军杀死。此组诗选自《清诗别裁集》,此诗为两首中的第一首。
长虹飞锁大河关①,阅尽深山更有山。华岳为屏云旖旎②,中条作案雪斑斓③。四围钥键雄三辅④,万里河流第一湾。寄语当头休恃险⑤,从来仁德化奸顽⑥。
走马潼关四扇开①,黄河万里逼城来。西连太华成天险②,东望中原有劫灰③。夜烛凄凉数知己,秋风激烈感雄才④。伤心独话兴亡事,怕听南飞塞雁哀⑤。【题解】此诗选自 《辛亥革命诗词选》。作者曾于1904年壮游西北地区,此诗即作于此年。[注释]①走: 跑。四扇:四扇关门。
雄关嶻嵲巩西京①,险甲中原天府名②。三国封疆分一水③,五陵锁钥寄孤城④。王侯老去河山在⑤,揖让风衰战伐生⑥。割据由来非一姓,岂独失鹿是秦赢⑦。【题解】此诗选自《续潼关厅志·艺文志》。
关于潼关的古诗
1.潼关[清] 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东归晚次潼关怀古[唐] 岑参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3.奉和入潼关[唐] 许敬宗曦驭循黄道,星陈引翠旗。
济潼纡万乘,临河耀六师。
前旌弥陆海,后骑发通伊。
势逾回地轴,威盛转天机。
是节岁穷纪,关树荡凉飔。
仙露含灵掌,瑞鼎照川湄。
冲襟赏临睨,高咏入京畿。
4.潼关道中[唐] 郑谷白道晓霜迷,离灯照马嘶。
秋风满关树,残月隔河鸡。
来往非无倦,穷通岂易齐。
何年归故社,披雨剪春畦。
5.入潼关[唐] 李世民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6.潼关[宋] 汪元量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
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7.过潼关[唐] 温庭筠地形盘屈带河流,景气澄明是胜游。
十里晓鸡关树暗,一行寒雁陇云愁。
片时无事溪泉好,尽日凝眸岳色秋。
麈尾角巾应旷望,更嗟芳霭隔秦楼。
8.出潼关[唐] 吴融重门随地险,一径入天开。
华岳眼前尽,黄河脚底来。
飞轩何满路,丹陛正求才。
独我疏慵质,飘然又此回。
9.潼关[明] 王廷相天设潼关金陡城,中条华岳拱西京。
何时帝劈苍龙峡,放与黄河一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