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南楼书事(宋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原文及赏析)

流星划过sky 诗词赏析 9

《鄂州南楼书事》全诗读音?

鄂州南楼书事 作者:黄庭坚 (宋代)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è zhōu nán lóu shū shì zuò zhě :huáng tíng jiān (sòng dài )sì gù shān guāng jiē shuǐ guāng ,píng lán shí lǐ jì hé xiāng 。

《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是唐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武昌的山水美景,并借景抒情。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寄黄几复》 4.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鄂州南楼书事四首 其一翻译 :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字词解释: 1.鄂(è)州:在今湖北省武汉、黄石一带。

鄂州南楼书事 宋代: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译文 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司蜀中六年之久;召回才几个月,又被罢官司来武昌闲居。

陈毅 《莫干山纪游词》:“凭栏默想透山海,静寂时有草虫鸣,心境平更平。” 宋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鄂州南楼书事》全诗读音?

如下, 鄂州南楼书事 作者:黄庭坚 (宋代)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鄂州南楼书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客观描写事实、反映现实社会的诗篇。

冷艳金歇雪,余香乍入衣. 春夜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东晋征西将军庾亮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州)时曾登城南楼览赏风光(见《世说新语·容止》及《晋书·庾亮传》)。后人于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复建一南楼纪念庾亮。

宋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原文及赏析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登上位于黄鹄山顶的南楼,极目远望,心旷神怡,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摄下了一组清美绝俗的鄂州(即今武昌)山水图。这首小诗,即是其中之一。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中,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凉”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鄂州南楼①书事四首(其一)宋·黄庭坚②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③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鄂州南楼书事 宋代: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译文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出自于宋代诗人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原诗: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荠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愿携清风揽明月,一蓑烟雨任平生。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 〔宋代〕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译文 站在南楼上倚着栏杆向四周望去,只见山光、水色连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求鄂州南楼书事四首的译文

鄂(è)州:在今湖北省武汉、黄石一带。南楼:在武昌蛇山顶。2.四顾:向四周望去。山光、水光:山色、水色。3.凭栏:靠着栏杆。十里:形容水面辽阔。芰(jì):菱角。4.并:合并在一起。一味凉:一片凉意。

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芰(jì)荷:菱花与荷花。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由于黄庭坚与执政者政见不合,他的最后十年可以说是在放逐中度过的。鄂州(今湖北武昌)正是他晚年流寓地之一。

黄庭坚的诗:《题郑防画夹》、《清平乐·春归何处》、《牧童诗》、《题竹石牧牛》、《鄂州南楼书事》。《题郑防画夹》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云,故人言是丹青。译文:惠崇的这幅烟雨归雁图,让我仿佛置身于洞庭湖的浩淼湖波上。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鄂州南楼书事》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⑴鄂(è)州:在今湖北省武汉、黄石一带。南楼:在武昌蛇山顶。⑵.四顾:向四周望去。山光、水光:山色、水色。⑶凭栏:靠着栏杆。十里:形容水面辽阔。芰(jì):菱角。⑷并:合并在一起。一味凉:一片凉意。 四处砚顾山光连接水光,凭倚栏杆十里菱荷花香。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原文与赏析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东晋征西将军庾亮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州)时曾登城南楼览赏风光(见《世说新语·容止》及《晋书·庾亮传》)。后人于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复建一南楼纪念庾亮。山谷在崇宁元年(1102)寓居鄂州后即登斯楼,叹其制作之美,翌年六月再登,写下了这一组诗,本诗居四首之先。

陈衍曾说过:“山谷七言绝句皆学杜,少学龙标(按指王昌龄)、供奉(按指李白)者,有之,《岳阳楼》、《鄂州南楼》近之矣。”(《宋诗精华录》)本诗即是风神摇曳,具悠远之姿者,令人回味无穷。

起句即写登临纵目之所见,境界阔大,气象不凡。以“四顾”领起,具见豪迈气魄;“接”字下得贴切,描绘出山川相缪的壮丽景色;一个“光”字,则传达出月下景物的特殊魅力。接写“凭栏十里芰荷香”,夜色中的十里风荷,给人最深刻的感受不是其视觉形象,而是其清香四溢,所以着一“香”字而境界全出。面对如此风物,仿佛人间的一切奔竞争斗都不复存在,于是诗人唱出了“清风明月无人管”之句。“清风”近承“芰荷香”,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之意(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明月”遥应“山光接水光”,点明皓月朗照,山川生辉。大而言之,“清风明月”实指一切自然景物。“无人管”,则是化用了东坡《前赤壁赋》最后一段的议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清风明月,见《南史·谢譓传》: 譓“不妄交接,门无来宾。有时独醉,曰: ‘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清风明月,非人所得而私。诗人此时物我两忘,逍遥自适。

最后一句便点明了这种感情。一个“凉”字概括了他流连陶醉于山水间的种种感受。这里巧妙地运用了通感手法,无论是视觉之“光”,还是嗅觉之“香”,均并作一种“清凉”之感。既切合夏日“追凉”,又写出其摒弃尘虑之想。“清凉”,佛家常用语,指摆脱一切憎爱之念而达到的无烦恼境界,如《大集经》云:“有三昧,名曰清凉,能断离憎爱故。”又如《华严经·离世间品》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前面所写的景物都有清高脱俗的寓意,构成了一个使心境澄淡的“清凉世界”。一个“凉”字确是意味深长。山谷在这之前经历了长达六年的谪居黔州、戎州的流放生涯,遇赦后赴太平州任,仅九日即罢官,只得流寓鄂州,等待命运的安排,结果是远贬宜州而死。尽管如此,他却力图在儒、道、佛的思想中寻求精神寄托,一方面洁身自好,即所谓“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方面寄情山水,放舍身心,置生死荣辱于不顾。这就是他“清凉”心境的内涵。

清人冒春荣评李白七绝云:“七言绝句,以体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话,而有弦外音,味外味,神气超远。太白有焉。”(《葚原诗说》)山谷此诗确有太白的遗响,写景清新淡雅,抒情含蓄蕴藉而颇有理致。此诗通体散行,一意直叙,如流水淙淙,直归于结句的“凉”字,而又妙在点到即止,留下了玩味想象的余地。诗句在散行中又参以当句相对,如首句之“山光”对“水光”,第三句之“清风”对“明月”,往复回环,摇曳生姿,增添了声情之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