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衡阳泗州寺(普陀山高度有多高?)

韶华倾负 诗词赏析 17

普陀山高度有多高?

普陀山又名补陀洛迦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相传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

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毗邻厦门大学,面临碧澄海港,该寺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70万平方米。

衡阳泗州寺一诗中用哪几组意向分别表达了诗人的怎样的情感。

题豫章馆 题农夫庐舍 题潼关楼 题沈隐侯八咏楼 题卢道士房 题卢五旧居 题陆山人楼 题茅山华阳洞 题江潮庄壁 题元录事开元所居 同姜浚题裴式微馀干东斋 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佑江亭 题虎丘寺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题衡阳泗州寺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游精思题观主山房。

和尚去和面 扒手吃扒鸡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始建于唐代,称为泗洲寺,元代时被废寺,于明代重建,改称为普照寺,并迁建于现址。

寄旧居邻友 齐己 别后知何趣,搜奇少客同。几层山影下,万树雪声中。晚鼎烹茶绿,晨厨爨粟红。何时携卷出,世代有名公。题衡阳泗州寺 张抃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带有念雪的诗词

带有念雪的诗词如下:乡关谁念雪园东---唐 张抃 《题衡阳泗州寺》应念雪堂坡下老---宋 苏轼 《临江仙 赠送》冷光应念雪翻簪---宋 史达祖 《月当厅》重念雪寒亲麈语---宋 释正觉 《清上人持钵求颂》犹念雪深留宿夜---明 黄观 《送赵彦圯都事》

题陆山人楼 题茅山华阳洞 题江潮庄壁 题元录事开元所居 同姜浚题裴式微馀干东斋 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佑江亭 题虎丘寺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题衡阳泗州寺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游精思题观主山房 题梧州陈司马山斋 题长安主人壁 金陵酒肆留别 金陵白下亭留别 自巴东舟行经。

本诗题为《题衡阳泗州寺》,由此可知这是一首题庙诗,古人有登临揽胜后,留诗的习惯,而且颇为常见,至今很多古迹中还能看到此类诗碑。

不是浙江舟山的 南普陀山是指福建厦门的南普陀寺。

南普陀佛像介绍?

南普陀寺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毗邻厦门大学,面临碧澄海港,该寺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

题衡阳泗州寺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七言绝句,全诗为“楼观沧海日,门对洞庭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来。”这首诗描写了衡阳泗州寺壮观雄伟的景象。

回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 续薛令之题壁 过大哥山池题石壁 丹霄驿诗刻 题泾县水西寺 虚池驿题屏风 病起题山舍壁 题天回驿 题彭州阳平化 题天回驿 题酒店壁 题酒店壁 戏题卜铺壁 使至嵩山寻杜四不遇慨然复伤田洗马韩观主因以题壁赠杜侯杜四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

芦墟古镇曾为吴江七大镇之一,在早前都是十分繁华的,周边的人一度称这里为小上海。

90年,凭借《龙年警官》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表演协会优秀男演员奖;1993年与张国荣、巩俐主演的电影《霸王别姬》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题衡阳泗州寺》是盛唐诗人张抃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围绕衡阳泗州寺展开,描绘了寺庙周边的自然风光与诗人的情感体验。首句“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以湘水为引,描绘了水路的通达与行舟的无奈,引入季节的气息,为后续内容做好铺垫。承句“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题衡阳泗州寺全诗哪几组意向各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搜一下:题衡阳泗州寺全诗哪几组意向各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题衡阳泗州寺 张抃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题衡阳泗州寺 [唐] 张抃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谒金门·伤漂泊 [宋] 杨冠卿 伤漂泊。负了花前期约。寒食清明都过却。愁怀无处著。晴日柳阴池阁。风絮斜穿帘幕。

1漂泊渐摇青草外 —— 唐代 张抃 《题衡阳泗州寺》1胡为漂泊岷汉间 —— 唐代 杜甫 《狄明府(博济。

登翅头山题俨公石壁 题豫章馆 题农夫庐舍 题潼关楼 题沈隐侯八咏楼 题卢道士房 题卢五旧居 题陆山人楼 题茅山华阳洞 题江潮庄壁 题元录事开元所居 同姜浚题裴式微馀干东斋 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佑江亭 题虎丘寺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题衡阳泗州寺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

1一点渔灯出苇丛 —— 唐代 张抃 《题衡阳泗州寺》2点作孤灯照洞房 —— 唐代 权德舆 《清明日次弋阳》2秋灯点点淮阴市 —— 唐代 陈羽 《宿淮阴作》2一点窗灯欲灭时 —— 唐代 白居易 《禁中夜作。

第五讲 张抃《题衡阳泗州寺》

第五讲 张抃《题衡阳泗州寺》

      这次继续读一首盛唐人的七律,如下:

题衡阳泗州寺 张抃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全唐诗》诗人小传载,作者张抃,滑人。与张巡固守睢阳,城陷,死难者三十六人,抃其一也。宋汪应辰作庙记云:“初显于湖湘间,后及江右,至玉山,皆祀之。”碑载诗一首。张抃为张巡裨将,可见唐诗非文士之专能,可见唐诗之群众基础深厚。

      1、解题

      本诗题为《题衡阳泗州寺》,由此可知这是一首题庙诗,古人有登临揽胜后,留诗的习惯,而且颇为常见,至今很多古迹中还能看到此类诗碑。这首诗题的地方叫衡阳泗州寺,我查了一下,现已不存,所以本人又去考证了一下衡阳是否指现今的衡阳市,结果我发现在天宝时期,衡州郡刚好改为了衡阳郡,领衡、涪、岳、潭、郴、邵、永、道八州。所以本人认为这里的衡阳当指衡阳郡,而不是具体的衡州,主要理由为诗中的青草这个地名,这里应该指青草湖,而青草湖所在岳州刚好也在衡阳郡范围。泗州寺,寺名中的“泗州”当指僧伽,其自言何国人,因以何为姓。又称“泗州大圣”、“大圣菩萨”,江苏南通狼山广教寺的开山祖师,传说是观音的化身。生年不详,圆寂于唐中宗景龙四年三月(公元710年3月),葬于泗州普光王寺下。唐高宗时,曾到长安、洛阳游历,为人治病,名声大噪。南游江淮时,医病治水,为百姓称道。唐中宗尊为国师。由小传中的庙记可知,各地多有供奉祭祀,所以出现多座泗州寺也在情理之中。根据以上补充我们可知这首诗题在了衡阳郡岳州,地近湘江与青草湖的一座供奉僧伽的寺庙中,搞清楚了这些,诗中提到的关于地名的内容我们也就有一些端倪了。

        2、格律

        本诗是七言律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标出的平仄,如下: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采用的是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所以它的标准格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根据之前的经验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在第2、5、7三句中都变化了首字的平仄,然后用第三字的平仄变化来找补。而第3句变化了首字平仄却没有找补,这样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保证七言中一句至少三个平声基本就是无可厚非的。重点说一下第6句,这一句开始三个字采用了三连平,很多人可能要说“三平头”是不被允许的,但是从看全唐诗的过程中我发现,唐人对这一点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经常会有开头三字连平或三连仄的情况,倒是“三仄尾”和“三平尾”鲜少出现。所以这里大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避免“三仄尾”和“三平尾”的问题,所谓“三仄尾”和“三平尾”指格律诗每句诗的结尾三字不能全是平或者全是仄。而“三平头”偶一为之无伤大雅,如果可以避免当然尽量避免,以不害意为第一原则。

      本诗采用入声较多,下面我们更进一步用四声来标识本诗的音韵。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入上阴阴入入阴,去阴阳去去阴阴。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上阳入去阳阴入,上入阴阴上上阳。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阴入上阳阴上去,阴阴阳去入阳阴。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去阴阴去阴阳上,入上阳阴入上阳。

          说明一下阴代表阴平,阳代表阳平,上代表上声,去代表去声,入代表入声。所以本诗入声字有“一”、“百”、“粤”、“峡”、“月”、“日”、“泊”、“雪”、“出”九个,入声字是在现代普通话中消失的声调,但是各地方言区都有保留,比如北方的晋语区(北方唯一保留入声的片区),南方的吴语区(南方保留入声的片区很多,仅举一例)。笔者有幸在晋语区生活过,从当地方言中尚可一窥入声的发音,总体来说入声字短促且戛然而止,发音长度约为半个上声或去声。关于入声的问题网上讨论较多,作者这边不再花时间说明。关于如何记忆入声字的办法网上也很多,我这里也不在一一赘述。这里我只想说明一个大家可能会忽视的问题,就是两个仄声一般不推荐连用两个入声,由于入声短促导致连读时气息易凝滞,听起来不顺畅。大家可以看到本诗中,只有一处连用了两个入声,即“百粤”,这是一个地名所以无法避免连用,其他各处都是入声和其他两种仄声字混合使用。另外连用两个入声时,注意保持两个入声前后都以平声为好,本诗中“百粤”前后即都为平声字。这些细节各位在创作时,可以尽量留意,非硬性要求,只是希望大家的作品都能朗朗上口。

      下面再谈一下用韵,本诗共有韵脚五个,白脚三个,所谓“脚”就是每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因为律诗有八个分句,所以就有八个“脚”,这些“脚”里,押韵的就叫“韵脚”,不押韵的就叫“白脚”,需要注意的是“韵脚”出现的位置为一、二、四、六、八分句最后一字,“白脚”出现的位置为一、三、五、七分句最后一字,不能互换。那么这首诗大家可以根据我们之前学到的知识分析,五个韵脚三个阴平,两个阳平,搭配合格,也不全是名词。三个白脚,分别依次为入、去、上,各种仄声全部用到了,也无可挑剔。

      3、起承转合

        此诗比较特殊,四句没有一句提及泗州寺,内容和题目没有直接关系,本人认为此诗虽题在泗州寺,但全诗内容多描写泗州寺附近景色,和泗州寺还是有一些联系的。

        我们来看起句“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这里先写“一水”根据题目我们能猜出这个“水”指湘水,湘水汇入洞庭湖后,最终汇入长江,这样“百粤”一词才不至于有常识性错误。注意这里用了倒装本来应该是通百粤,但作者写成了百粤通,这是常见的“诗家语”。通过“一水”作者交代了所处的位置湘水附近,后半句用“秋风”一词交代了季节,表明了大的时间节点。“片帆”是孤舟之意,“信”本人认为应该用作古汉语里住宿两夜的意思,片帆与信之间插入“无奈”一词,一个表达了被阻的心情,另一个用于领起承句,所以下面的承句将解释被困的原因,同时本人也认为正是因为这次被困,所以才有时间来到泗州寺,留下了这样一首作品。

        承句“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受阻原因明白了,雨大浪高,不宜行舟。这里也是一种常见的唐诗章法,用起句后分句为引,然后让承句将起句后分句扩展开来,作为一种常见的起承章法,大家也可以多揣摩学习,运用到自己的律诗作品中。这里要注意的是出现了雨也出现了月,很多人可能会有疑惑下雨天会有月亮么?这里我这样理解,下雨天有月亮不常见但也不代表不会有,也许作者当时刚好碰到。

      转句“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通过之前的扩展之后,转句需要转入情绪的抒发,这里作者用“漂泊”、“乡关”很好的点出了思乡的主题,这也是唐诗中非常重要的母题,诞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漂泊”一词恰如其分的联系了承句的内容,在这个受困的间隙里,人很容易想起故乡种种,这些表达含蓄的点出了羁旅受困,归心似箭而不得不停留的无奈。

      合句“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转句成功入情之后,合句我们要总结全诗,由于风浪大,作者还是无法成功踏上归乡之路,只能发出一声感概,不知道今夜又要在哪里漂泊了,当然作者作为武将是豁达的,所以最后一句,“一点渔灯”又隐隐透出了希望,这也是盛唐诗的可贵之处,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倔强”,诗人们不会一味哀叹,即便在逆境中他们也会迸发出希望之光。

      4、对偶、比兴

      先说一下对偶,承句“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此句对仗工整,可能大家会问“几层”和“尽日”对仗了么?在现代汉语看来,确实不够对仗精准,但是古汉语里没有现在这样准确的数词、量词、副词的说法,这两个词都可以看作虚词,用来补充说明实词,虚词的使用可以增加句子的灵活度,让诗句看起来不那么板滞。同时通过对偶也表达了一个整体的意思,风雨不停敲打船篷,水急浪大,月光倒影不断撞向峡壁。

      转句“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这一句的对偶也基本上工整,可能大家最大的问题是“漂泊”对“乡关”合适么?“乡关”我想大家都没啥疑问意思是故乡,最大的疑问是“漂泊”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更多的用比喻义,这里我们当做本意来讲随水流或漂荡或停泊,表示孤舟的状态。那么这两个词可以对仗么?笔者认为“乡关”是名词,“漂泊”这里是一种表状态的名词。所以还是对仗的。那么“青草”和“雪园”呢?“雪园”就是那个梁孝王的梁园了,明显是一个地名。根据对仗的原则,地名是最好要和地名相对的,这里“青草”是个什么地名呢?其实古代它也是个很有名的地名青草湖,和洞庭湖、湘水相连通。这也是我确定这座现在已不存的泗州寺在岳州的原因之一。整句的含义为孤舟随水漫无目的的在青草湖上漂泊,在这漂泊中我想起了位于梁园东边的家乡。这里作者调整了虚词的位置,承句是开头两字,这里将“渐摇”和“谁念”移到了三四两字,让句式有所变化,使中二联更为灵动。总体上本诗采用了律诗标准的中二联对偶的方式,对仗也相对工整,是一首合格的七言律诗。

      下面说一下比兴,这首诗采用的依旧是兴起比收的方式,以湘水起兴,带出受困漂泊,带出思乡。最后以“渔灯”作比,代表归家的指引,在东西方都有灯火为旅人指引归途的说法,所以本人认为这里用渔灯来代表归途的指引,这种归途的指引也是一种希望。

      5、物象、意境

      起句物象有三为“百粤”、“片帆”、“秋风”,百粤就是百越,通过指明去向来确定“一水”为何水,“片帆”为孤舟,点明作者的处境,孤独的羁旅者,“秋风”不仅点明季节,“秋风”一词还可以联系到张季鹰见秋风起,思吴中莼鲈。一语双关暗含思乡。承句物象有二“峡浪”、“江天”,点明所在险峻,不宜趁风雨渡江。属于实写。转句物象有四“漂泊”、“青草”、“乡关”、“雪园”,漂泊写出当下孤舟的状态,因为受阻只得随水流漂漂停停,就这样都快漂出青草湖了,即便如此离梁园东边的家乡还是太远了。合句物象有三“今夜”“渔灯”“苇丛”,今夜点明当下的时间,渔灯我之前说过对于旅人来说灯火代表着指引和希望,看到渔灯代表看到人气,而且这个本来隐藏在芦苇丛里的渔灯更鲜明的出现在了苇丛之外,意味着看的更清晰了,也意味着指引或希望更直接了。

      本诗意境有几处写的非常有看点,起句百粤之后下一个“通”字,即写了原本的水路通畅,也铺垫了下一句的受阻,算是一层转折,后分句紧接着下了一个“信”字,表明受阻是很严重的已经停这里两个晚上了,同时插入一个“无奈”代表了当下的心情。承句最出彩就是这个“舂”字,即写出了声音也写出了动态,将水中月影在峡壁上激荡的画面写活了,我们看到舂就很自然联想到了舂米时的力量感。“打”就相对普通一些,但是也写出了雨势之猛,同时也能让人感受到雨落在船篷上的声音。所以这一句的两个动词都是不仅写出了动态,也附带写出了声音效果。转句的“摇”字写出了不系舟的自由,随水而走的无聊,正因为是这种百无聊赖,所以下一句的“念”才有根基,大家都知道人在闲暇时才有时间思考和回忆,也正是这受阻的空档期给了作者思考的空间,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归心似箭,受阻不能行的郁闷之情。合句一个“依”将一个羁旅者的苦楚表达的十分到位了,无家可依,随遇而安罢了。“出”字则写出了渔灯出现的惊喜与希望,让人能够看到鲜活的人气,感受到指引和脱困的希冀。

      6、其他

      1)百度百科里写的张抃是孝感人,根据本诗来看明显是错误的,查资料发现还有一个广东韶关人的说法,估计也是不对的,但是滑县如果看地图的话,在梁园西北而非东,此为一不可解处,姑且猜测凑韵?又或古人的方位与现代不同?

      2)泗州寺目前比较知名的一处在云梦县圣寿山,刚好在孝感市,这也许能解释,百度百科为啥写张抃是孝感人,估计是发现有这样一首诗,就比附到现在留存的这座寺上,也不管是不是张冠李戴了。

      3)以诗识人,可见张抃应该并非那种斗力的猛将,同时也可以看到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改变史籍中的刻板印象,只有这样鲜活的生命,成为英雄时才更有说服力。

标签: 念雪 衡阳泗州寺 片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