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及翻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吗?2.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少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4. 须菩提!于意云何?
出自:《金刚经》原文: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经主张世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于现实世界不应执著或留恋。
原经就可以了,别人翻译的或改编的都不好,着了相,越说越错。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记载:四句偈应该是“空心,空身,空性,空法”。
金刚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意思是专注的静思修行,排在最前面,原文出自于印度初期大乘佛教的《金刚经》。原文: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阿弥陀佛如果是生理原因,就自己调整下,如果是业障现前或冤亲债主障碍,那要更加精进读经,念阿弥陀佛佛号。加上每日拜佛。
你是不是问的是谢逊在地牢里诵念的是什么佛经吧?在原著第三十八回里说是《金刚经》,原文如下:他三笑方罢,猛听得三株苍松间的地牢中传出通经之声,正是义父谢逊的声音。
...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原文及翻译
金刚经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须菩提!于意云何?翻译:我听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须菩提!你的意思是什么?如来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吗?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节选自《金刚经第一品》)注释 如是我闻:如是,这样;我闻,我听说。
关于《金刚经》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圆觉经》的净诸业障菩萨章有详细的解释,还有《金刚经口诀(六祖)》也有解释。
一是不恭敬,二是躺着念伤气,对身体也不好 诵读经书的时候怎么能够躺着诵读呢?这是对经书的不敬啊,不尊重这是不行的。
【一藏数目】(名数)今时僧俗持诵经咒。动称一藏。问其数。则云五千四十八也。尝考历代藏经目录。惟开元释教录有五千四十八卷之数。余则增减不等。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两句话是《金刚经》所说,也可以说是佛法的根本原则。
南无阿弥陀佛可以点蜡烛,烧香读经你好仁者,只要恭敬真诚,在洁净地,正襟危坐,谁都可以念佛经,但不能躺着,歪坐着读。
出自佛教经书《金刚经》,意思是:应该以此看待众生。原文: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
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
——《断舍离》落地实修感悟
社会在飞速发展,各种物质琳琅满目、各种信息迎面而来、各种欲望席卷心境。如果一个人的头脑,没有正确的思维边界和层次,任其入侵,这样各种情绪、困惑、烦恼甚至纠结等,也将会相孕而生。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本来拥有这样一颗清净自在、离于世间烦恼的“自性清净心”。只是我们曾经的努力,忘记了本身,偏离了轨迹。
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表相,也就无所谓彼此、无所谓过去、无所谓将来,而是活在当下。这样才能活出生命的绽放和原本具足。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未曾真悟谁是我?真悟之后我是谁?
本来这篇文章在一年多前就应该写了,上《金钱智慧》的时候,张翔老师就布置让我们读这本《断舍离》。当时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所以买上书之后,草草读了几页,根本就没有细细品味,更谈不上什么理解与感悟。
正像一首歌中唱到的:“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也无法挽留”。《深进研修》班的60天落地实修,恰恰又是断舍离。也就是带着这份内疚的歉意与重逢的敬意,我认真读完了这本《断舍离》。
都说一本好书能启迪心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断舍离》对我来说,是一个迟到的醍醐灌顶。确实是一本能够沉淀美好前程的书、是一本黑暗中指向光明的书、是一本启发人生的书、是一本修炼涵养的书、是一本由浮躁迈向静好的书。
断舍离,顾名思义便是决断的舍去和离开。《断舍离》主要讲述了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要想豁然开朗,找回自我,就要 断绝 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断,即是彻底告别过去,不让旧物品当绊脚石。 舍弃 自己到处泛滥的破烂儿。舍,即把无用的物品舍得扔。 脱离 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离,即远离不需要的物品,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不再让无用之物占据我们生活的空间。
书中讲到:所有的物品都是我们从地球手里借来的,都是虚幻的。物品有用才有价值;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只有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其美感。要通过4%到15%的看得见的世界里的行动,利用断舍离来带动内心世界的变化,活成心怀觉悟与勇气的乐天派。
翻书时,还是冰天雪地。合卷时,已是万物初生。古人云:登高而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沉也,而闻者彰。60天的修炼,虽不敢像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那样,学成大儒脱胎换骨是人间。却也让我有所思、有所行、有所感、有所悟。
断舍离本质上是:通过表相的整理,达成思想上的断舍离。除了物品的断舍离,还包括了情感断舍离、认知断舍离、信息断舍离、负能量断舍离、无效交际断舍离、非健康行为断舍离等。
人类几千年的进化,渐渐养成了囤储物品的习惯。自己用的、别人用的、过去用的、将来用的、能用的、不能用的……全部收集在一起。其实,自己真的能用到的却甚至甚少。爱因斯坦讲“凡事力求简单,直至不能再简”。可生活中,只要是简化,甚至自己看不见都能引起心里不同程度的恐慌。面对高节奏和过于复杂的现代生活,根本无法想象那种简洁、平淡、细致的人生。清风漫舞、花草凝眸的心灵愉悦更是豪华的奢求。其实,只要看见自己的心理按纽,找到了自己的内在节奏,修炼出自己的一颗富足、安定之心,不再执念与物欲,沉静踏实、轻松自在、丰盛美丽的生活使者,自会来敲门。
从物品的断舍离到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使用,是《断舍离》这本书另一个层面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是为了自己成为,想成为的自己,体验那种物质以外的丰盛。
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只要敢于追求,敢于拼搏,敢于向宇宙下订单,我们渴望的声音,世界一定听得见。
无穷妄欲心自在,语默动静以自然。尽管人生中处处充满断舍离,但是一个真正简洁明净的人,不会有断要舍的困扰。我乃一介俗子,没有“出世”之洞察,只能做“入世”之修行。功课的结束,也是修行的开始。我坚信修炼人生断舍离,终将与最好的自己一切相遇。
适世有为,不舍初心之宁静。
笃行力学,铭记本身之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