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关于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这个典故?)

星空下的拥抱 好词好句 14

《公冶长篇》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夷是谥号。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叔齐是谥号。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不念旧恶:知错能改,则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希同“稀”。【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做到了不计前嫌,既往不咎,怨恨很少。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于!归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曾言:“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故少怨言。”他们追求仁义,以身作则。我同情伯夷,通过他们的遗诗,感叹他们事迹之奇。据传,他们是孤竹君的子嗣,叔齐本欲让位兄长伯夷,但伯夷以父命为重,拒而不受,叔齐亦随之避位。国人另立其弟,伯夷、叔齐闻西伯姬昌敬老,欲投奔。

他们的传记里写道: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

关于"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这个典故?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 ”又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为什么怨恨呢?

《论语》中,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意思是:“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少了。”这是孔子对二人的评价。伯夷、叔齐是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

高中语文: 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爽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②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孔子说:“伯夷、叔齐(孤竹国国君之子,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他们“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不念念不忘旧仇,怨恨他们的人因此很少。”注意:“怨是用希”句中,“用”,介词,因;“希”通“稀”。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出处

出处:出自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论语》的《公冶长篇》。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原文: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出自《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二十三。

我认为《菜根谭》中的“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此三者可以养徳,亦可远害。”这段话,是要我们忠恕待人,这是做人的原则,也是人生的智慧。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注释】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二人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认为这是以臣弑君,是不忠不孝的行为,曾加以拦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深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你好,首先这是两个人的名字。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老爹孤竹君遗嘱让小儿子叔齐当继承人,小儿子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也不接受,叔齐也不愿登位,两人先后逃到了周国。武王灭商后,他们视吃周国的粮食为耻辱,采薇(野菜)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故事?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

24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伯夷、叔齐是有名的清高的代表,通常清介之人,疾恶太甚,心胸狭隘,不能容人。但伯夷叔齐并不是那样的人,孟子说,伯夷叔齐不立于恶人之朝,不跟恶人讲话,和别人站在一起,如果对方帽子不正,他还拿眼睛瞪着,好像要用眼光给人正衣冠一样。

可以称得上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

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旧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很少。”【解读】不念旧恶怨恨少 要想获得快乐的生活,做人就应当大度一点,不要总对他人怀恨在心。否则的话,冤冤相报只会没完没了,永远都等不到安宁的那一天。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孔子周游列国。

《论语·公冶长》篇:“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周武王伐纣后,伯夷、叔齐耻于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

这段史料还催生了“ 不食周粟 ”这个成语,原本意思是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现比喻某人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然而,跟伯夷、叔齐有关的不仅仅只有“ 不食周粟 ”这么个成语典故,还有本章所提到的“ 不念旧恶 ”。以现代汉语的词汇特性来划分,“ 不念旧恶 ”也已经稳定成为一个成语了,这里暂且不表。我们还是回到本章的内容来谈谈。

我比较疑惑,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有没有相关事例作支撑呢?即孔子以什么事实依据来判定“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呢?

“不食周粟”的直接事实依据很清楚,《史记》上记载的也十分明确;可“不念旧恶”的直接事实依据,我寻了很久,目前也没有查到。可能是我们的史料遗失过多,有关伯夷、叔齐的记录残缺不全;也有可能是我的水平有限,目前就是找不出来相关的佐证,唉!

不过,有人还是赋予了“不念旧恶”的 衍生事例 (不是100%在文献上呈现的,而根据相关的逻辑合理性来推测的),说是伯夷、叔齐虽不满于商纣王的残暴,但周武王伐纣时,却还是极力维护商纣王朝,这就是伯夷、叔齐的“不念旧恶”,因此,殷商的老百姓会感念他们,对他们没有怨恨,所以称“怨是用希”。这么说,还是蛮合理的哈!

好了,不纠结那些史料了。孔子以古贤人(伯夷、叔齐)举例,其实就是为了强调“ 不念旧恶 ”这个关于人的优良品格。

“不念旧恶”是一种极高的人格修养,即不计较过去和别人的嫌隙、怨仇。鲁迅的“渡尽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泯恩仇 ”便是对“不念旧恶”的最好注脚。

我们常说的“感恩”,跟“不念旧恶”也是很相似的,即多记别人对你的好,少记点和别人之间的不愉快。

一个人如果总是记着别人的好,把各种事情都往好的方面想,那么,他的心灵就会盛载希望、充满阳光。

一个充满阳光的人,更容易汲取正能量,更容易“化险为夷”,更容易“得贵人相助”,从而实现“吉人自有天相”,前途自然而然,也越来越好了。

相反,假如一个人只喜欢记着别人的不好,甚至各种猜忌别人,喜欢不自觉地把人或事往不好的方向想,那么,他的心胸就会越来越狭窄,很容易把自己弄到一个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最后,长叹一声“命不好”!孰不知,命运往往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孔子以古贤人为例,就是要启示我们应注意修炼心性,避开人性的某些弱点,“不念旧恶”,少积怨,放下心里的执念, 轻松做自己,真诚过生活 !

【附录】百度百科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 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 ”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这引起了司马迁对所谓“天道”的怀疑, “天道”并不总是能准确地奖赏好人、惩罚坏人,不总是能主持正义,我们是否还要相信“天道”的存在呢 ?司马迁在此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接着指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称赞了伯夷叔齐的行为,而其名易显。这或许也是一种“天道”吧?

标签: 叔齐 伯夷 旧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