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略怎么造句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三略。民谚 对于玄机道人所授六韬三略,尤喜其中的文武二韬,且能举一反三,据实际情况变通,到后来往往是闻一知十,稍点即透。鬼谷子既有六韬三略,又擅长于纵横之术,更兼有祖宗衣钵,甚至精通占卜预言,所以世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
《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万字。
《三略》是一部古代著名兵书,融合了诸子思想,专门论述战略战术。《三略》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两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上略、中略和下略。下面我们将聚焦于《三略》的上略进行深入的解读和阐述。上略作为《三略》的首篇,主旨在于论述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侧重于招揽人才作为治国统军的基石。
《三略》·上略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三略》是一本怎样的兵书?
《三略》也叫《黄石公三略》,分为上、中、下3卷,是从《太公兵法》中推演而成,与《六韬》齐名,它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是一部糅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而专论战略的兵书。
《三略》是宋代的兵书,原称《黄石公三略》,是著名的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三略》即策略、谋略、战略,此书简略不穷,但其意精明,虽未述全,但不失为兵家上乘之略,相对于《六韬》更精深、更全面。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
“三略六韬”和“五才八德”都是中国古代对于人才评判和道德标准的总结。
《三略》全书约3800多字,分上、中、下三卷,即三篇谋略,所以人们便把它称作《三略》。《三略》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等兵书相比,虽同属兵书,但有其不同之处。
《三略》从民本思想出发,对安国、选将、治军、作战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论述。《三略》认为,战争的胜败,在于国家治理的好坏,而民心的向背又是国家治理得好坏的关键。《三略》认为,“庶民者,国之本”,“以弱胜强者,民也”,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存在于民众之中。
《三略》中的“中略”主张以人为本,以德服人,同时强调在用人上灵活变通,即“权变”。王者虽然注重德治,但在实际运用中,只要能为己所用,不拘泥于道德原则。它提出了“谲奇”和“阴谋”作为用人策略,认为应根据臣下的特性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忠诚度。
黄石公三略和孙子兵法对比?
黄石公三略和孙子兵法都是旗鼓相当的,都很有名气,不相上下的可以说是。 黄石公三略和孙子兵法都是旗鼓相当的,都很有名气,不相上下的可以说是。
全书分文、武、龙、虎、豹、犬六卷共六十篇,以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问对的形式,经国治军的基本方略及指挥战争的具体战略战术进行阐述。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编人。《三略》分上、中、下略。上略详细说明礼赏的意义,就是要以礼赏来招纳贤士,也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可以说是为王者书。并为王者提出了具体的战略策略。
黄石公三略和素书不是同一本书。黄石公三略是唐代太学博士杜预编写的一本关于兵法的著作,主要介绍了军队编制、战争策略、兵器装备等内容。
六韬》[1]、《三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后泛指兵书、兵法。是反映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作。
“六韬三略”指哪“六韬”和哪“三略”?
姜太公六韬,文韬第一,武韬第二,龙韬第三,虎韬第四,豹韬第五,犬韬第六,黄石公三略:上略,中略,下略,其下又分好多小条目。所谓“六韬”,即指六种秘密的谋略,亦即论述战争问题的六种韬略。
《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兵书,其思想可以应用在生活中多个方面。
《三略》分上、中、下三部分。作者自称“《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能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统将御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
《三略》 ●上略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军谶》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
诸葛亮《六韬三略》中的六胜三略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 第五计趁火打劫 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 第八计暗渡陈仓 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借尸。
《六韬三略》是一部中国古代兵法著作,又称《六韬》、《三略》。它是由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所著,收集了六篇韬略和三篇战略。其中,“韬”指的是隐藏兵器和计策,而“略”则指的是实施计策和战略。它是中国古代兵法著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战争和政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应该是三韬六略。这个词来源于《三略》和《六韬》两本书 ,后来用“三韬六略”泛指兵书、兵法。可以指某人很有谋略。
《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个部分,共3800余字。与前代兵书不同,它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重阐述政略,这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
秦末隐士黄石公圮桥考验张良,捡鞋穿鞋,三次五天,半个月的早起约定,然后传书于他。这就是汉代开国功臣张良圮桥进履的故事。
《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个部分,共3800余字。与前代兵书不同,它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重阐述政略,这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专著。
《三略》是一部什么样的兵书?
《三略》也叫《黄石公三略》,分为上、中、下3卷,是从《太公兵法》中推演而成,与《六韬》齐名,它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是一部糅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而专论战略的兵书。
《三略》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余字,占全书的1/6还要多,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
《三略》的兵本思想,是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它主张治国统军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变化,柔、弱、刚、强四者兼施,巧妙运用。书中指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道理。
《三略》还认识到,人的主观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指出“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并认识到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注重灵活运用的重要性,提出战略战术的制定,要依据敌情的实际变化而不断修正,要因敌转化。
《三略》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军事学术价值和谋略价值很高,由于揭示出了治国方略、用兵韬略的一些普遍规律,为我国历代军事家所推崇。
学者们经过多方考证,认为它既非黄石公所著,也不是张良当时所受之书,而是后人从《太公兵法》中推演而成的一部兵书。
据考证,《三略》在《汉书·艺文志》中没有著录,最早著录《三略》的是《隋书·经籍志》,该志称:“《黄石公三略》三卷”,其下注云:“下邳神人撰,成氏注。梁文有《黄石公记》三卷,《黄石公略注》三卷。”然而《三略》之书名却早在《隋书·经籍志》之前就已经在一些典籍中出现。据《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记载:“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这一大段引文见于今本《三略·上略》中《军谶》中“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以及《三略·下略》中“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过制,虽成必败”。两者除个别字、词外,基本相同。三国魏明帝时的李萧远在《运命论》中有“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言《三略》者,始见于此”。北齐魏收《魏书》中,有刘晒注《黄石公三略》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