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什么代表作是元代杂曲优秀作品之一?
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杂曲优秀作品之一。所以他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5课古诗5首之一)。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夜行船·秋思》《夜行船·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套数作品,由七支曲子组成。
元杂剧著名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著名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杂剧十五种,现存《汉宫秋》、《荐福碑》、《黄粱梦》等七种,内容多侧重知识分子的苦难和神仙道化"。
元曲四大家的代表作有:《窦娥冤》《裴少俊墙头马上》《翰林风月》等。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白朴代表作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郑光祖代表作是《翰林风月》;马致远代表作是《天净沙·秋思》。郑光祖简介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
马致远现代出的书?
马致远代表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中的优秀作品之一。
元曲的四大悲剧是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关汉卿的代表作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马致远的杂剧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其他的作品中,散曲后人辑为《东篱乐府》。杂剧作品除了《汉宫秋》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任风子》等。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元曲四大家和其代表作分别是?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需要考生注意的是写出传世名剧《西厢记》的元杂剧作家王实甫并未被列入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在年轻的时候热衷功名,但因为元朝统治者实行***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这首《天净沙·秋思》便写于羁旅途中。寿阳曲·江天暮雪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这首小令是元人马致远所作的“潇湘八景”组曲之一。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四人被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在戏曲创作方面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创作上有虚实相生之美,其代表作是《江州司马青衫泪》等。关汉卿一生戏剧创作丰富,他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非常著名。
马致远、白朴、关汉卿、王实甫的代表作: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 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
马致远是元代的戏剧家,也是中国古代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郑光祖、白朴)他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应该是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诗句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欣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其散曲豪迈、清逸,被推崇为“元人第一”。这首《天净沙。秋思》最为著名。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廖廖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顾曲麈谈》也赞其“直空今古”,“明人最喜摹仿此曲,而终无如此自然,故余以为不可及者此也。”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谥.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